-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问题类型与设计方法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问题类型与设计方法摘 要 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文本处理阶段,问题的设置存在诸多弊端,本文分析讨论了阅读文本处理阶段六个层次的问题类型,提出问题设计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问题类型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057-02
阅读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和读者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至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停地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Grellet,198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效设计问题,促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积极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入加工和处理,提升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的思维含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问题设计的现状
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在目前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发现文本处理阶段的问题设计通常存在以下问题:问题设置简单、随意,缺乏思维含量;问题之间梯度不明显,缺乏层次性和连贯性;问题大多局限于对表层细节信息的搜寻,缺乏对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推敲逻辑关系、判断写作意图等能力的培养;局限于对阅读内容的认知,缺乏对学生评价阅读内容所需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设计问题,增加学生与文本的接触机会,促进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深入加工和处理,提升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的思维含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成为了我们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问题设计类型的分析
根据布鲁姆(1986)认知目标分类理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可分为以下六个层次:
1.知识记忆提问。考察学生对知识记忆的情况,一般针对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常识性知识,没有学生自己对知识加工的思维过程。这一类问题,学生只要凭借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是快速查找文本便能找出答案。如:“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2.理解性提问。建立在记忆性知识基础上,需要学生在对学科的基本知识概念有一定记忆或能够查找的基础上回答。此类问题要求学生查阅文本,根据上下文,结合语境,理解文章字里行间的含义。如“What does the word mean in the last paragraph ? ”
3.应用性提问。考察学生在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对方法概念的使用情况,在新条件下应用理论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how much should he pay for the tickets ? ”设计这类问题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不断地参阅文本,同时结合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分析性提问。考察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再造性组织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看其能否将知识结构化,形成知识结构图标,建立相关知识组织的联系,认识到知识背后的隐性含义和确定各个组成成分等。如:“What are the causes of the pollution in the city ?”这类问题促使学生不断地回到文本,参阅文本,经过分析、比较、归纳、推理和反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5.综合归纳性提问。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新能力。看其是否能够从就知识的综合中得到新的知识,能否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概括、抽象出普遍规律,从几个领域中迁移知识并根据实践和已有知识信息,预测或描绘出可能的结果等。这些问题考察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发展概括思维能力。如,“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6.评价性提问。考察学生对知识和观念的判断选择能力,对理论和理念价值的判断和评价能力、在争论和争辩基础上的价值选择能力、对证据价值的辨别能力和对主观性的认识程度等。学生通常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结合逻辑和情感得出综合性的评价和结论。如::“Do you think the students will have a good time this term? ”
国内学者梁美珍在这个认知理论基础上,将这六个问题层次划分为:展示型,参阅型,和评估型(如下图)。
然而,无论哪种表述,我们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思维逐渐向纵深发展的过程,这些问题不仅能够一步步引领学生从记忆陈述性知识走向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而且使其能够以内在知识和客观知识为基础,培养知识判断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由此进入高层次的思维状态。
三、问题设计的对策与建议
1.夯实问题的基础性
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阶段,教师通常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知识记忆提问”和“理解性问题”,即“展示型问题”。问题的设置要以考察学生的识记理解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