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古诗词教学和流行歌曲有效融合.docVIP

中职古诗词教学和流行歌曲有效融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职古诗词教学和流行歌曲有效融合

中职古诗词教学和流行歌曲有效融合   摘要:古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将流行歌曲的曲和词引入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感受氛围,感知意境,感悟情感。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古诗词 流行歌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1-0056-02 作者简介:黄高松(1980―),湖北黄石人,本科学历,广州市番禺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 古诗词教学是当前中职语文有效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该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将古诗词的教学与流行歌曲融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难点”。 一、古诗词教学融合流行歌曲的基础 追溯一下古诗词的起源,我们似乎可以获得一些启发。诗是最古老也最具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据《尚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可见,在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只是到了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分别独立成体。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起源之初就是配乐演唱的音乐文学,发展到后来才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由此可见,古诗词与歌曲有着一脉相承的“血脉关系”。正因如此,歌曲中的流行歌曲作为广大青少年比较喜欢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完全可以融合进现代中职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承担起桥梁作用。流行歌曲包括曲和词,这两个部分都可以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所用。 二、古诗词教学融合流行歌曲的方式 (一)由乐入境,营造氛围 一些富有才情的作曲家,凭借自己较高的文学、音乐修养和审美水准,不拘泥于古曲,而是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进行再创作,通过乐器、曲式、唱法等手段,将现代音乐元素注入古诗词之中,在古诗词和现代音乐间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将古诗词这种“陈年佳酿”放在流行歌曲这个现代的“新瓶”中,以曲的旋律来启迪心灵。这种为原词配曲的流行歌曲可以使处于现代文化环境中的中职生忽略时代的隔膜,从而细细品味、感受古人的情怀。 比如在讲授《虞美人》的时候,可以播放由邓丽君演绎的《几多愁》,当悲切凄怆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直接就将学生带至那千古兴亡、往事悠悠的氛围中,这远比教师苍白地诉说什么国破家亡的悲愤要来得直接、明白、有效! 这种“新瓶”藏“陈酿”的流行歌曲很多,比如李商隐的《无题较推崇的则是由刘家昌、梁鸿志、黄?、古月等著名作曲人谱曲,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其中收录了十二首优秀的词作:《独上西楼》《但愿人长久》《几多愁》《芳草无情》《清夜悠悠》《有谁知我此时情》《胭脂泪》《万叶千声》《人约黄昏后》《相看泪眼》《欲说还休》《思君》。这些都是中职语文教师提高古诗词课堂有效性的宝贵资源,在或悠扬、或悲壮、或奋发、或缠绵的旋律伴奏下,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而是沉浸在歌曲营造的气氛中,饶有兴趣地展开学习。 (二)由词析境,比对感悟 中国的古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是诗歌的整体画面、完整形象的表现。作为构成艺术境界的“细胞”, 意象是意境的“零部件”,是创造意境的基础。 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美丽的意境。鉴于古今语言、音乐及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许多优秀的作词人不再受制于古诗词原来的字句,而将其作为一种可以再加工的素材,将传统诗词的意象进行借用、整合与重组,构建新的意境,从而传达现代人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这些歌曲,能让学生在现代旋律中透过古典意象的新组合,对世人相通的情感和古今人不同的情愫有更真的体验。 1.意象比对,感知意境 有一些歌词有原词可比对,但对原有意象进行了借用与整合,通过沿袭原句、采用意象、释其大意、借用情境等方式,使原词与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将古诗词的意境和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比如《在水一方》《寂寞沙洲冷》《新鸳鸯蝴蝶梦》《涛声依旧》《当》等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古诗词,却营造了新意境。 笔者在讲授苏轼的《卜算子 原词中“桐”“幽人”“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等意象以及原句在歌词中都有所体现,但是苏轼表现的是被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歌词中却将古诗词的意境与现代人的感情生活进行了链接,仍有《卜算子》的画面,但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离情别恨,营造了一种独特的离别境界。通过一词一歌的比较鉴赏,学生也就对“意境”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感性上的初步认识。 2.意境比对,疏通情感 还有一些歌词,虽无原词比对,但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