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涛墨竹刍议及《墨竹图轴》真伪考辨
石涛墨竹概述
画竹,以现有的资料显示,最早发现于汉石刻竹叶碑。其画竿用实笔,画叶用双钩,启我国画竹之先河。唐代吴道子画竹,竿、枝、叶全以线为之,当是肇双钩竹画法之先声。
墨竹,作为一个典型且为中国人一直喜爱的画科,则是以北宋文同(生于四川新兴里)为鼻祖,所谓“黄钟一震,瓦釜失声”是也。苏轼自是一位推波助澜者。至元朝,精、擅墨竹的大家,一若雨后春笋,非但成就斐然,而且阵容庞大。如:赵孟淆(子昂)、管道舁(仲姬)夫妇、柯九思(丹丘)、吴镇(仲圭)、顾安(定之)、李息斋(李衍)父子,无不各擅其妙、极尽墨竹之风采。到了明代的王绂(孟端)、夏昶(仲昭)、唐寅(伯虎)等人,也依旧规模北宋法乳,虽夏昶有“夏卿一个竹,西凉一锭金”之誉,然相对于元代,不仅阵容显得单薄,就其墨竹笔墨气象,个性色彩??少有突破。
及至明季徐文长(渭)、清初的朱若极(石涛)和尚出,墨竹艺术由写实而转向恣肆写意,开启了墨竹艺术写意风格的新风――墨竹艺术复又柳暗花明,气象粲然。
我曾经就中国画的演变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材料决定技法”。石涛的别张异帜,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多用生宣纸。生宣纸的特点是极易渗化,下笔之后容不得迟疑和怠慢,它对画家的要求是:用笔要肯定,必须一气呵成。
生宣纸的应用,正符合纵恣潇洒、不拘成法、追求水墨淋漓审美意趣、好“野战”的石涛的性格特征。
前人评石涛墨竹,多有论述,现摘录一二如下:
石涛画竹好野战,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燮为江君颖长作此大幅,极力仿之,横涂竖抹要自笔笔在法中,未能一笔逾于法外,甚矣石公之不可及也。功夫气候,僭差一点不得。鲁男子云:
“唯柳下惠则可,我则不可。将以我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余与石公亦云。――郑板桥题画
石涛善画盖有万种,兰竹其余事也。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彼务博,我务专,安见专之不如博乎?石涛画法,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比之八大山人,殆有过之无不及者。――郑板桥题画
画至八大、石涛,其用笔施圣,粗之至奇之极矣。然我尝见山人画梅,疏花劲干,殊得高逸之致。见大涤子画竹,风枝露叶,殊得萧散之趣,气韵之妙,无以复加。通观全幅,绝无一点霸悍之气扰其笔端。可见其与画理,研究极深,迥非漫然涉笔点墨者比也。――金城题跋
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故与可以烛光取竹影,大涤子尝居清湘,方可空绝千古。――齐白石六十三岁生日日记
在我看来石涛的墨竹不独是清代画坛的一座高峰,而且比之石涛的山水画,似乎更值得玩味。作为性情中人和具有强烈表现欲的石涛,其山水画所呈现出的笔情墨趣,似乎有逊其花卉――尤其是他笔下那些风情万种、千变万化、不主故常的墨竹。
要言之,山水画追求的是意境,花鸟画追求的是意趣。
“意境”多理性成分,而“意趣”则更多的是讲究感情的成分。山水画的创作主张惨淡经营,意笔花鸟画主张的却是激情挥洒。中国画的“似与不似”,可能更多指的是花鸟画的创作。
石涛的墨竹,当是在写实的基础上放胆于笔墨,故其好“野战”,看似漫无纪律,实则是笔墨纵横而法理谨严,石涛书画创作力主“用情笔墨之中”、复张“放怀笔墨之外”的创作主张。石涛的这一创作主张落实在具体实践时,亦即操笔之时当需抛却一切杂念,进入物我两忘、情景交融、心物统一的自由境界一“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大涤子题画诗跋》)
所谓“气”,就是满腹的书卷气、胸中的浩然之气。在石涛,更为强烈的则是“郁勃之气”,故而石涛笔下的墨竹,不管是其早期抑或是晚年的作品,“无一不是来自生活而法度严谨;无一不新颖奇妙而自辟蹊径。”
(张大干语)张大千先生是一位解人,大凡为画,必以生活为基础、以法度为准绳、以学问为底蕴,唯此,方能“新颖奇妙而自辟蹊径”。
石涛写竹,不是为写竹而写竹。他是一位全能的艺术家,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精,也无所不妙。以繁杂、多变的山水画技法来写墨竹,一如陆俨少先生所喻,五千兵力当三千兵力来用,岂不绰绰有余?此外,石涛的墨竹源自元人,更多的是来自吴镇,接步与可,故其起步高。加之他的学识渊博,才情超逸,得以形成“石公画竹如画龙,画龙之法亦画松。竹龙夹画两龙合,壁间夜夜云霾封。竹竿龙骨叶龙爪,松皮片片龙鳞老。枯藤虬结龙筋缠,竹枝松刺龙髯扫。”(费锡璜《松石引赠石涛上人》)的别样格调,堪称格高韵古。
正因为石涛的墨竹在形象、内涵上拟松化、拟龙化,因而使得后来之人学他的墨竹几乎都是不能深入其高标堂奥而步入酸腐、小气的死胡同。郑板桥说的:“功夫气候,僭差一点不得。”算得上是一句自知之明的话。就连那位“石涛第二”的张大干,也不得不感叹:“石涛写竹,昔人称其好为‘野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