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齿轮》一课的教学思考.doc

青岛版小学科学《齿轮》一课的教学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岛版小学科学《齿轮》一课的教学思考

青岛版小学科学《齿轮》一课的教学思考 在进行完《齿轮》这一课的课堂教学后,结合着上课时学生的表现,我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反思,有这样几点思考: 一、科学课是不单纯的 科学课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课。千万不能误解为是单纯的“实验课”、“操作课”和“动手课”。在这一节课中没有让学生在老师讲解完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后,只是单纯地去动手实验,而是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发现齿轮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学生的思维被很到的调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的贯穿于整堂课中。 二、发展探究能力与学习知识同样重要 在进行每一节课的设计时,我们不妨先想一想:在这一节课中,知识将会通过怎样的形式让学生接受?是直接给学生,还是经过真正的引导?“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思维的源泉。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没有按部就班的一步步按老套路去给孩子上课,而是完全的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组装齿轮、玩齿轮的活动中,动手、动脑、观察、发现齿轮的作用,这样的放手,这样的“导”,比牵着学生走的“导”要高明了许多,课是老师设计的,但是知识的获得却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获的不只是单纯的知识——齿轮的作用,还有小组合作的意识、动手探究的能力、科学的思维、研究的方法等等。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学习知识同样重要。 三、老师会引导要先会提问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到:“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我们的课堂,在很多时候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将思维打开的,所以我认为,老师在课堂上会引导学生,首先要会提问。在《齿轮》这一课中,老师的诸多提问很是恰到好处,直指目标,突出了提问的目的性。如:在引导学生认识齿轮时,说到:“齿轮是我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机械,看,这就是一个齿轮。”接着出示了一个齿轮。老师接着问:“你对它有什么了解?把观察到的和大家说说。”如果这个问题只有前半句:“你对它有什么了解?”学生还真是感觉无从开口,但是老师后面给了很好的补充:“把观察到的和大家说说。”此时老师的提问简洁明了,直指目标:观察齿轮,认识齿轮及齿轮的各部分的名称。目的性强的提问便避免了学生毫无目的、浪费时间式的回答。 科学是严谨的,但是学生的思维很多时候却是天马行空,犹如天空中的摇曳的风筝。教师的提问便如一根线索,让天马行空的思维有枝可依,而不至于漫无边际地飘荡。 四、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 有这样一句话,我很认同:“第一节课把孩子教会了是老师的失败,应该把孩子教的求知欲更强。”苏格拉底也曾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有时候孩子都会了往往是我们科学课的失败,科学课应该从问题开始,经过探究,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到问题结束。 本节课,在材料的准备上,我是颇费了一番心思,准备的材料为学生探究齿轮的作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学生汇报完自己的实验结果,老师对齿轮的作用进行总结完后,播放了这样一段视频:方形的齿轮、椭圆形的齿轮和许多不规则形状的齿轮。在这里,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看完视频后,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带着新的问题,通过课下用胡萝卜去制作齿轮来进行研究的话,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因为此时,胡萝卜的简单齿轮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挑战性了,他们又发现了更多的更好玩的齿轮,原来齿轮不止是圆形的,还可以制作成许多不同的形状甚至是小动物,这些不规则的形状在转动的时候是如何啮合的,有什么要求?这些问题才是学生此时最想关注的,如果我在此时,能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引导,对学生课下的深入研究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齿轮》这一课是一堂成功的课,由此,我也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出了以下几点新的思考: 学生思维贯穿于整堂课了吗? 我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的思维搭桥了吗? 知识是我直接给学生的,还是经过了真正的引导? 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过于饱满? 这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 我真的关注学生了吗? 我的角色是“火柴”还是“蜡烛”? 我的课是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吗? …… 带着问题设计我们的课堂,带着问题来反思我们的课堂。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