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身心适能初探
壹、前言 全人身心鍛鍊的「身心適能」 非軀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鍛鍊 身心學(Somatics)及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的基本理念 身心技法 一種尋求自我調整或治療身體之道 貳、身心適能(Somatic Fitness) Soma源自希臘文,意為完整活生生的有機體。Soma四個面向-長、寬、高、時間,它是一個不斷以自己的速度(時間),努力維持其穩定與平衡的存在系統,因此,soma不只是一個東西或物件,而是一個不斷發生的過程,這就是會用soma這個字來描述,而不用body來闡述這個有生命身體(活體)的原因(Hanna, 1977, 1983a﹐ 1983b, 1986)。 Body是指一個靜止的、固定的狀態,而soma指的卻是可變的、柔軟的,且一直處在隨著時間、環境改變而調整的狀態。 貳、身心適能(Somatic Fitness) 身心學是研究和體察(Soma)現象,重視soma之內在經驗的體會與反省,Soma是由內在第一人稱的角度所觀察到的身體,透過內觀自覺體會到的活體-mind body,而非由外在第三人稱觀察到的physical body(軀體)。 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重新再教育身體」及「開發身心覺察」 貳、身心適能(Somatic Fitness) 身心適能根基於身心學理念的身體觀,應用在身心教育的範疇中,參考身心動作教育的實施手段,結合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的理論和方法,所發展之促進全人健康的健身運動模式(劉美珠,2002)。 自各派身心技巧中,選取不同特色之身心探索方法,以能達到身體適能的要求,做為設計課程內容的主要方向,發展出提昇「身心平衡發展」之適能課程的教材。 叁、身體使用的概念 身體結構認知(body mapping) 地心引力(pull of gravity)的影響 心理狀況對身體使用的影響 肆、身心技法 傾聽身體的方法 在西方身心統合的研究領域中,可歸納為五大類: 1.從結構的方法(structural approaches) 2.從功能的方法(functional approaches) 3.從西方動作藝術的方法(western movement arts) 4.從能量的方法(energetic approaches) 5.從情緒心理分析的方法(psycho-motorapproaches)。 從「功能角度」和「西方動作藝術角度」所發展的方法,最適合應用在身心適能的教材安排。 肆、身心技法 在東方可列為身心統合的技法有︰ 中國— 氣功 、太極運動、養生功法 ……… 日本— 合氣道、劍道、禪坐 ……… 印度— 瑜珈、靜坐、冥想、清潔法 ……… 學者Seymour Kleinman曾提出的論點 「Where east meets west is in the body !」(東方與西方的交匯處,就是人類的身體)。 伍、身心適能課程 學者Lewis(1992):未來鍛鍊身體的新趨勢,應該著重在自我感知和最省力動作的提昇;不僅要學會聰明地使用身體,更應瞭解到真正適能的提昇是始於對自我動作的感知。 課程理念: 透過重新建構身體結構的認知及功能的體會,瞭解身體的正確使用,開發覺察能力,藉探索自然而本能的動作,提昇身心適能狀態。 伍、身心適能課程 課程目標: 1.明確地瞭解身體結構。 2.深刻地經驗與體會身體功能。 3.藉生動有趣的引導,勇於自我動作探索。 4.透過身體活動,增進體適能狀態。 5.做自己的主人,面對自己與身體,不在乎 別人的眼光,享受身體活動的樂趣。 伍、身心適能課程 課程內容設計 實施過程:操作、感受、感覺、思考、分享、反應 一、以某一特定身心技巧為主要內容 二、綜合不同的身心技巧,依其特色整合成為 一系列的活動內容。 配合各種不同教具與質感的輔助器材,讓身體有更多的表達方式。 伍、身心適能課程 教學內容參考範例: 一、認識與體會身體的結構與功能 呼吸的探索(breathing exploration) —瞭解呼吸機轉、體會不同呼吸方法之 身體感受 身心平衡技巧(Body-Mind Centering) —身體構圖(body mapping)-身體結構認知 和體察身體的能力 伍、身心適能課程 一、認識與體會身體的結構與功能 亞歷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 —身體姿勢與身體使用 芭特妮芙基礎動作練(Bartenieff’s Fund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