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 陈力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播,传媒,新闻,媒体,广播

我们对他人了解得越多,越是将他作为截然不同的个体看待,与他的交流就越具有个人化特征。依据这个标准,我们可以说,与朋友之间的深入谈话比与售货员的简单交谈要私人化得多。 1.人格(personal)关系的传播。这种传播中交流者相互注视,认识个性的差异,充分表现出自我属性。 人的差异不是你我之间的交往的鸿沟,而是作为个人的魅力,不断吸引对方,从而不断创造着“我-你”性质的传播关系。 2.准人格(quasi-personal)关系的传播。这种传播中交流者主要由于不同的社会角色而相遇,除了角色需要的传播外,常依交流各方的信仰、人品在某一方面的接近,例如宗教、政治、做人的准则等方面的接近,或者诚信、真诚、性格等方面的接近,从而建立接近于人格关系的人际传播关系。 3.非人格(impersonal)关系的传播。这是一种工具性或物性的传播关系,人与人相遇完全由于需要把对方作为利用的工具,对方亦然。这种传播中免不了想要拿来使用或期待得到好处的目光,因而交往经常表现为周旋和应酬。 七、人际传播中的“装相”与“本相” 我们的内心深处确实常有对某种交往莫名的、不可思议的恐惧,因为社会关系的复杂和多变,人的情感也很难把握,使人感到关系的深不可测,担心难堪或失败的交往结果。 当代法国学者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有过这样的表述,他甚至说:“他人就是地狱。” 由于很多实际利益的考虑,或难以理清的微妙的心理动因,使得人在交往中虽然一般情况下谈的内容是真实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假相,真相和假相混合于人际传播中。 马丁·布伯就此提出了一对范畴,即交往中的“本相”(being)与“装相”(seeming)。装相是人们在交往中自我披露的部分,含有程度不同的本相,但也含有假相。 布伯用保罗和彼得两个人为例,说明本相、装相之间矛盾关系的发展。 第一对关系是:有一个向保罗“装相”的彼得,还有一个向彼得“装相”的保罗。 第二对关系是:当彼得真的把自己呈现给保罗时,保罗对彼得的认识还停留在彼得“装相”的阶段;可是,这并非是彼得自己此刻希望保罗看到的样子,反之保罗对彼得,情况亦然。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德籍犹太哲学家。 长此以往只见“装相”不见“本相”的结果是:即使后来披露的是本相,也不会被相信是本相。发展到极端,可能双方谁也进入不了对方,谁也认不出对方的本相。 任何人际传播中都潜藏本相与装相的矛盾,这是一个痛苦的事实。所以,现在匿名的网络交流发达起来,因为这种对话是虚拟的,披露自己的一切而不用承担社会交往的责任。街面上还出现一种“开心坞”的门面,服务生以不相关的陌生人的身份,陪心情郁闷的人喝茶聊天。下面一段话道出了人们对实际交流的恐惧: “陌生是一种美,因为在陌生面前不需要设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真诚的交流,可能是人际传播永恒追求的目标。 八、人际传播的“约哈瑞窗口” 人际传播,涉及传播的双方、多方之间心理、智力之间的微妙关系。交往总要向对方披露些什么,否则无法形成传播关系;而一旦披露,就可能降低安全感。这对悖论中人们处于何种状态? 1955年,美国心理学者约瑟夫·卢夫特(Joseph Luft)和哈瑞·英汉姆(Harry Ingham)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瑞窗口” (johari window,两个人的名字各 取一部分而成)理论,他们用四个 方格,说明人际传播中信息流动的 地带和状况 。 右图为英汉姆 第一个方格称为“开放区”,在这里,传播各方的“我”均认为可以公开的信息都集中在这个方格内。 第二个方格称为“盲区”,传播各方的“我”不知道的他人评价“我”的信息置于这个方格内。这些信息“我”不知道,但是别人都知道,看得很清楚。 第三个方格称为“无知区”,传播各方都不知晓的信息置于这个方格中。这是指每个人身上尚未开发出来的信息或潜能,遇到新情况或新问题时,这类信息会生成和表现出来,为传播各方的“我”和他人察觉。 第四个方格称为“封闭区”,传播各方的“我”均认为不能公开的纯私人信息,除了隐私,还包括不愿意暴露的“我”的弱点。有些甚至对至爱亲朋也不能说。 在人际传播的互动中,每个人都可能会获知部分盲区的信息,也会暴露部分封闭区的信息,同时从无知区生成新的信息。 人际传播就是这样处于永恒的流动中,人们总是希望探求到更多的对方信息,但总是无法完全达到目的。 另一种图式: 九、人际传播中传播能力的三个主题 美国传播学者帕克斯(Malcolm R. Parks,1951-)在宏观一些的层次上提出关于传播能力的三个主题 1.控制。两个以上的人在交流中,控制自己的言谈和控制整个

文档评论(0)

109310154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3113434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