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RIZ 理论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探索.docVIP

基于TRIZ 理论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探索.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TRIZ 理论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探索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基于TRIZ 理论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探索 鲍仲辅BAO Zhong-fu曰曾德江ZENG De-jiang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广州510515)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Guangdong Jidian Polytechnic,Guangzhou 510515,China) 摘要:目前高职顶岗实习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创新能力的有效考核。对此本文基于TRIZ 和相关管理学理论实施了针对性措施,包括开展有效的创新培训、划分创新能力等级、落实创新考核载体。最后给出了顶岗实习创新能力考核的指标和考核实例。 Abstract: Vocational students post practice appraisal mechanism is difficult to assess their innovation capability. According to theTRIZ innovative design theory and management theory, some appropriate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apprasialsystem which can assess innovation capability scientificly. 关键词:顶岗实习;创新能力;评价考核Key words: post practice;innovation capability;appraisal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0-0234-03 0 引言 高职教育的人才定位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近年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具备创新能力又成为时代对于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这里的创新是指建立在生产建设中的创新、产业服务中的创新和生产一线管理工作中的创新。因此这些创新能力不需要高深的理论,而是需要独到的眼光,灵活的思维,别出心裁的方法。这就是高职人才创新的样板。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手段。顶岗实习因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借助顶岗实习这样一个能让学生获得综合锻炼实训的机会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绝好的机会。目前针对创新能力评价考核方法的研究却不多,尚少有系统的的研究。因此如何构建科学而合理的顶岗实习创新能力的考核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目前创新能力考核的困难 1.1 未开展有效的创新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匮乏创新能力不是无源之水,不是与生俱来的。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虽然受一定天赋的影响,但是更主要还是依靠后天的学习与培养。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重点都在职业技能的培训上,与创新相关课程和训练开设较少或流于形式。使得学生缺乏对创新原理、方法以及工具等系统的掌握。这样自然就使得创新教育停留在文字概念上,并没有真正的转化为实在的能力,以至于无法实现考核。 1.2 创新能力被抽象化,未能与具体工作任务结合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也提出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是并没有将创新能力目标具体化。这就使得创新能力成为一种抽象的名词,没有具体的标准加以衡量。尤其是在顶岗实习这样一个具有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创新能力没有具体的界定,没有与具体的实习工作任务相结合,评价机制也就没有具体的考核载体,创新能力也就被抽象化了。 1.3 未对创新能力实行有效的分级,考核方式不合理部分高职院校通过学生参加一些高水平创新大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或者以专利为代表的发明创新作为考核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途径。但是能够达到这样水平的高职学生毕竟是凤毛麟角,这样一来就把创新考核的对象限定在十分狭窄的范围里。而事实上创新能力并不是少数学生才具备的,而是所有学生都具备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因此不对创新能力进行清晰的分级就会导致对考核对象的缺失甚至忽略,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合理。 2 实施创新能力考核的前提措施 找到了缺乏创新考核的原因所在,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实施相应的措施,以实现创新能力考核的可行性。 2.1 基于TRIZ 创新设计理论开展创新能力培训TRIZ 意译为发明问题的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