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核心是“改”而不是“新”.docVIP

“新课改”的核心是“改”而不是“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课改”的核心是“改”而不是“新”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新课改”的核心是“改”而不是“新” 刘玉香 山东省莱芜市实验中学 271100 最近,我参加了莱芜市莱城区初中语文新课改同步研讨会,有幸观摩了一位女教师执教的观摩课。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风筝》。 整堂课女教师用那富有磁性和感染力的话语引导孩子们走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道路上,师生互动时而如潺潺溪流,时而似滔滔大河,时而像江河呜咽,时而如惊涛拍岸,可谓高潮迭起、精彩不断。听课的老师无不啧啧称赞,我的情绪也高涨起来,和其他老师一样对这堂精彩的课报以热烈的掌声。研讨会结束后,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片段萦绕在我的脑中,使我不断地回味、反思、求证,在经过了一系列思维活动后,总觉得精彩的背后遗失了一些不该遗失的东西。为了警示自己,我便整理我的思路,探求不该遗失的东西…… 一上课老师投影出示:“考考你,看看谁最聪明——世界上偷什么的lsquo;贼rsquo;最可恶?”当时我想:“不错,开篇不俗,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一生答:偷“时间”的贼最可恶;一生答:偷“理想”的贼最可恶;一生答:偷“梦”的贼最可恶。这个学生的语音刚落,老师马上用多媒体出示“偷梦贼”三个字,接着就引入正课:“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风筝》,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鲁迅是lsquo;偷梦贼rsquo;吗?”课文读完后一生答:“鲁迅是lsquo;偷梦贼rsquo;,因为他无情地践踏了他弟弟的风筝,虐杀了他弟弟的梦,所以他是lsquo;偷梦贼rsquo;。”老师首肯!坐在我后面的一位听课的老师小声嘀咕:“怎么能给鲁迅冠以lsquo;贼rsquo;的帽子呢?”我亦有同感,却不明白上课的老师这样引导的用意,也不知道这节课结束后学生对鲁迅持怎样的态度。作为初一的新生,在对鲁迅先生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如果“偷梦贼”一词在他们的头脑中扎了根,其危害是不可估量的。果然,“偷梦贼”一词前前后后被学生引用了28次。 接下来的一个教学环节既让我感到高兴又让我感到痛苦:高兴的是我的确从中受益匪浅;痛苦的是我对鲁迅的情感、态度、价值评判被这个环节彻底颠覆了。 教师投影出示学生要求: 1.人物批注:从多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人物进行评论,以表达你的情感。 2.为醒目区分不同的人物,可以用以下方法: (1)不同的比喻; (2)不同的标点符号; (3)不同的色彩; (4)不同的乐曲。 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说:“我选用的方法是不同的比喻——哥哥是老鹰,弟弟是小鸡,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弱肉强食。 ”第二个发言的学生说:“我选用的方法是不同的色彩——哥哥是黑色,弟弟是绿色,黑色一出来,便掩去了生机盎然的绿。”接下来有的说哥哥是豹子,弟弟是羊;有的说哥哥是闹钟,弟弟是熟睡的婴儿;有的说哥哥是猎人,弟弟是百灵鸟。最后一个学生选用了第二种方法,他说:“哥哥是箭,弟弟是心,哥哥这支箭射中了弟弟这颗心。”老师纠正说:“不是射中,是穿透。”并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颗心,心的下面用白粉笔点了六七个点。当时我想:“这个地方要是用红粉笔画会更好。”那时只沉浸在学生的精彩表述之中,无暇他顾,现在想想那时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多么可笑、多么残忍啊!如果把鲁迅说成“偷梦贼”还可以原谅的话,那么把文中的“哥哥”说成刽子手、屠杀者、恶魔的象征,把“弟弟”说成任人宰割、任人欺凌、任人蹂躏的象征,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的。不管课堂设计多么艺术,学生回答多么精彩,师生交流多么默契,课堂教学毕竟不是演戏,语文教学毕竟担负着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式的熏陶。文中的“哥哥”和“弟弟”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他们之间的误会只是人生历程中的一个插曲,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弟弟”之所以全然忘却了,是因为“哥哥”当年的“虐杀”并没有给他留下刻骨铭心的创伤;可在我们师生口中,兄弟手足之情荡然无存,竟幻化成恶狠狠的“箭”穿透血淋淋的“心”。这种可怕的比喻,如果在学生心中扎了根,我们岂不成了罪人?可上课的老师却浑然不觉——下面还有个我——陶醉在学生的“精彩”回答中。我不知道这堂课结束之后学生的情感到底有没有受到伤害,这种无形的伤害学生又怎能觉察呢?事实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免和老师、父母、同学、朋友等亲近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误会,他(她)会不会也像文中的“弟弟”一样完全忘却了呢?忘却的可能性不大吧!因为今天我们当老师的已经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种子。这对他们的一生又是一种怎样的戕害呢?我实在想不透的是:难道老师当真就不明白这一点吗? 我遇上了从教以来最大的困惑:教师是一流的教师,课堂是精彩的课堂,可为什么就偏偏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呢?我打电话向大学的老师请教,我把情况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后问道:“一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