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发展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塞腰鼓发展研究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安塞腰鼓发展研究 翟水保 (西北政法大学体育部,陕西 西安 710063)   摘要:安塞腰鼓是广泛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鼓舞艺术形式。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法对安塞腰鼓的起源与发展、风格特征、功能与价值、发展现状等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安塞腰鼓表现形式独特,在我国全民健身、学校体育、体育旅游等领域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但其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提出加强管理、拓宽宣传途径、扩大参与人群、合理开发等建议,促进安塞腰鼓规范、健康、蓬勃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安塞腰鼓;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G853/8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9-0071-05   作者简介:翟水保(1971-),男(汉族),陕西大荔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研究。 安塞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北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保留、传承中华民族古老优秀民间文化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特别是安塞腰鼓,源远流长,享誉海内外。它有机地将秧歌、武术、民歌等融为一体,风格独特,表现力精湛,充分体现了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豪放、悍勇威猛而乐观的性格,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中国一绝”。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安塞腰鼓的由来 安塞古时为白狄游牧之地,秦汉时属高奴县,唐、宋时这里设堡为防,称为安塞堡,取“安定边塞”之意。元蒙哥壬子年(公元1252年)改堡为县,称安塞县。这里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战争在这里经常发生,出土的兵器和兵将的装备特别多,成为历史的佐证。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以后各代多用于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今天你能看到的腰鼓里头仍然保留着骑马蹲裆的姿态,仿佛让你看到古代的战士,骑着骏马,打着腰鼓,浩浩荡荡的在沙场上征战一样。它的麻布缠腰、蹬腿踢腿和十字梅花,以及整个的动作和队形,都和古代战争有关。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 安塞腰鼓起源于何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是从陕西省甘泉县雨岔乡(雨岔乡原属安塞,1935年11月划归甘泉辖)和安塞县招安乡出土的宋代古墓腰鼓画像砖,以[]及宋代诗人范成大“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的诗句可以看出,宋代时期腰鼓在当地已经十分盛行。 从解放后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腰鼓一直是秧歌中的一个表演类别,名称也只是叫腰鼓或陕北腰鼓。70年代末,有文艺工作者将腰鼓单独编排成文艺节目进行表演。1986年,央视举办的首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上,安塞腰鼓手组成的演出队首次打出了“安塞腰鼓”的称谓。随着这次大赛中“安塞腰鼓”获得大奖和在1987年央视春晚中,安塞腰鼓再次以这一名称出场并获得巨大成功,安塞腰鼓开始名扬天下。 图1 闻名天下的安塞腰鼓 二、安塞腰鼓的风格特征 (一)安塞腰鼓突出了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特征   安塞县处于黄土高原的腹地,交通极不便利,自古就是边塞之地,战火频繁。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安塞一直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西部游牧文化的交流地带,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既有汉民族特点又有西域其他民族特点的文化特色。这里的人们与外界很少交流,多崇尚“武”之忠、义、勇,性格诚实、坦荡、粗犷豪放。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劳动生产水平极低,敬神、祭天、镇疫、祈福是当地人经常举行的重要民俗活动。正是这些极具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特征造就了安塞腰鼓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的风格特点,使其成为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1]。 (二)安塞腰鼓内容丰富多样   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多采用集体表演,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一般由“伞头”、 “踢鼓子”、“拉花”三部分组成。“伞头”为腰鼓队之首,由两个人妆扮成“老者”,各举一吊缀有花穗的长把“灯笼伞”领队开路。“踢鼓子”为男角击鼓队,鼓者上穿紧身箭衣,下着紧口灯笼裤,头扎英雄巾,腰系红绸带,强悍威武。“拉花”是女角秧歌队,舞者着彩衣,饰彩头,舞红绸,且扭且唱,矫健风流。表演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