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2例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分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32例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分析
祁世方(焦作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 河南焦作 454001)
【中图分类号】R7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8-0173-02
【摘要】目的探讨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32例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
发病年龄中51~71岁占23例,发生于头面部25例,其中鼻部12例,临床类型为结节溃疡型17例,色素型8例。临床误诊11例,误诊为鳞状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各3例。结论皮肤基底细胞癌好发为51岁以上中老年人,常见于鼻部为主的头面部,误诊率较高,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 临床分析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最常见的皮肤肿瘤之一,虽然恶性程度较低,极少发生转移,但可浸润和破坏周围组织,临床误诊率较高。本文对我院皮肤科2004年6月-2009年6月病理诊断BCC的32例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2例中男18例,女14例。发病年龄在35-71岁间,平均年龄57.5岁,其中35-40岁2例,41-50岁7例,51-60岁10例,61-70岁12例,71岁1例。肿瘤位于头面部25例,其中鼻部12例,颞部4例,头皮3例,额部2例,颊部2例,唇部1例,下颌1例。颈部3例,背部2例,胸部1例,上肢1例。病程4个月-11年,肿瘤均为单发,直径0.5-5.5cm大小,按皮损分型:结节溃疡型17例,色素型8例,硬斑病样型4例,浅表型2例,纤维上皮瘤型1例。
1.2临床表现
32例早期表现多为珍珠样边缘隆起的圆形斑片,以后逐渐增大,表现出各种特征性的皮肤损害,如结节溃疡型:边缘隆起、质硬结节,12例中央溃疡、结痂。色素型:褐色色素沉着,形成结节,4例表面溃疡。硬斑病样型:质硬、略隆起,类似瘢痕,2例有溃疡、结痂。浅表型:不规则卵圆形斑块,表面有糠状鳞屑,1例浅表溃疡。纤维上皮瘤型:有短蒂,表面光滑、结节状。
1.3临床与病理诊断 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21例(65.63%),与病理诊断不符的11例(34.38%),其中临床诊断为鳞状细胞癌3例,恶性黑色素瘤3例,脂溢性角化2例,色素痣1例,角化棘皮瘤1例,寻常疣1例。
1.4病理组织学表现病理组织学形态复杂、多样,其基本形态学特点:癌细胞多位于真皮组织内,癌巢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癌巢的大小、形态差异极大,但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常见黑素沉着,周围细胞栅栏状排列,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有粘蛋白或淀粉样物质沉着,常导致肿瘤细胞巢与结缔组织间出现裂隙,并常见淋巴细胞浸润。
2 讨论
BBC是来源于表皮与附属器特别是毛囊外根鞘的一种低度恶性的皮肤肿瘤, 由多潜能的基底样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国内研究资料表明,BBC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群,50-59岁患人数即开始增多,60-69岁达到峰值,肿瘤绝大多数位于头、面等暴晒部位,尤以鼻部发病率最高。本组资料与其基本一致,说明长期慢性日光照射及皮肤老化可能是本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BBC因发展阶段、分化方向和程度的不同,外观表现多种形态变化,部分病例与皮肤鳞状细胞癌、色素痣、恶性黑色素瘤、日光角化病、脂溢性角化病、角化棘皮瘤、疣、Bowen病、Paget病等鉴别困难,临床误诊率较高。本组误诊率34.38%,其中,最多的是结节溃疡型和色素型误诊为鳞状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或色素痣,BBC皮损结节多为表面蜡样光泽,边缘向内卷起,中央凹陷、溃疡、结痂,病程较长,而鳞状细胞癌结节多表现为菜花样,形成火山口样溃疡,污秽伴特殊臭味,病程较短,病理组织学多为高-中分化,有部分角化和间桥,细胞异形性较大,常见核分裂像。恶性黑色素瘤皮损多为边缘不齐斑块或结节,周围可有卫星状色素斑点,早期多有色素斑或色素痣病史,病理组织学多见上皮样和梭形细胞,异形性较大,向不同方向浸润,常见核分裂像。角化棘皮瘤的隆起皮损发展迅速,中央有充满角质的火山口,质地较软。部分色素型脂溢性角化病,特别是激惹型脂溢性角化病在炎症反应明显时,常伴溃疡、结痂易误诊为基底细胞癌等,而早期色素型和硬斑病样型BBC也易误诊为脂溢性角化病。纤维上皮瘤型BBC与寻常疣表现极其相似。病史、皮损形态不典型的BBC,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最主要方法。
BBC的治疗方法有放射治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微波治疗、光动力学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早期手术彻底切除是治疗首选方法,病灶扩大切除后,根据缺损面积及所处面部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修复创面,可取得理想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