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婴儿湿疹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婴儿湿疹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张伟 刘奇 孙炳霞(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50040)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405-02
【摘要】 目的 讨论婴儿湿疹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根据皮疹及全身症状特点,清热、利湿、祛风各有所重;目标是消炎止痒。
【关键词】 婴儿湿疹 中医 治疗
婴儿湿疹中医称“奶癣”,又名“胎敛疮”,多为体质过敏,为风湿所袭,搏于气血而发。常发于婴儿的颜面部及皮肤皱褶部,也可累及全身。分干、湿二型。起初形如粟粒,散在或密集,疹色红,搔之起白屑,其形如癣疥而不流津水的,为“干敛疮”,偏于风热盛。如皮肤起粟,瘙痒无度,破则流水,浸淫成片,甚至可以延及身体其他各部,为“湿饮疮”,偏于湿热重。此证常使患儿躁烦,睡卧不安,病久皮肤可有苔藓样变化,若皮损渗出液减少,肤红减退,为好转的现象。本病即“婴儿湿疹”。多见于肥胖婴儿,通常在生后第二或第三个月开始发生。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至痊愈。但也有少数病例继续发展至儿童期甚至成人期。
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多发于出生后1—3个月的婴儿。
②好发于颜面,尤以双颊或额部多见,也可发于颈、肩胛、躯干及四肢。
③皮损为红斑、丘疹、丘疱疹,可融合成片。表面有糜烂、渗液或黄色痂皮,境界不清,亦有干燥浅红斑及丘疹,表面有少许糠秕样鳞屑。
④自觉剧痒,患儿常搔抓、烦躁哭闹。
渗出型湿疹:常见于肥胖型婴儿,初起于两颊,发生红斑丘疹、丘疱疹,常因剧痒搔抓而显露有多量渗液的鲜红糜烂面,严重者可累及整个面部甚至全身。如有继发感染可见脓疱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
干燥型湿疹:多见于瘦弱的婴儿。好发于头皮、眉间等部位。表现为潮红、脱屑、丘疹但无明显渗出。呈慢性时也可轻度浸润肥厚,有皲裂抓痕或结血痂。常因阵发性剧烈瘙痒而引起婴儿哭闹和睡眠不安。
(2)鉴别诊断
①瘾疹:以身体瘙痒,搔之出现红斑隆起,形如豆瓣,堆累成片,发无定处,忽隐忽现,退后不留痕迹为主要表现。
②黄水疮:以生于皮肤的脓疮、结痂、流黄水、浸淫成片,瘙痒为主要表现,血常规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2.辨证思维
(1)本病常由先天禀赋不足,母亲过食肥甘及辛辣油炸之品,湿邪蕴结,损伤胎儿;或后天饮食失节,过食生冷肥甘或暴饮暴食,脾运失常,生湿化热;或外感风、湿、热邪,发于肌肤而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渗出和结痂。
(2)湿蕴日久,化热而伤津耗血,血虚生风生燥,则肌肤失养而至皮肤灰白、肥厚、粗糙、干燥、脱屑等。
治则思维
1.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一般初期治疗以祛邪为主,中期治疗以调节、疏理为主,后期治疗以补养为主。
2.中医辨证论治,必须注意三个环节和一个目标:三个环节为风、湿、热,根据皮疹及全身症状特点,清热、利湿、祛风各有所重;一个目标是消炎止痒,瘙痒是本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症状,皮损可以使皮肤发痒,由于痒而搔抓又加重皮肤损害,因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止痒,以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按照皮损的特点应用不同药物。①皮肤发红、发热、瘙痒、化脓者,用石膏、黄连、荆芥、连翘等;②皮损渗出明显者,用苍术、茯苓等;③落屑、脱皮、皮肤干燥者,用当归、地黄、玉竹、菟丝子等;④皮肤肥厚、苔藓化加白及、伸筋草、透骨草、黄精;⑤色素沉着明显时可酌加白及、白芍、白薇、白僵蚕等;⑥瘙痒明显可加地肤子、白鲜皮、苦参等。
4.引经药使用。除根据辨证分型治疗外,皮损局限化时,应重视引经药的使用,颜面部:黄芩、野菊花;腰背部:桑寄生、杜仲、续断;胸背部:柴胡、茵陈;下肢:牛膝、木瓜;上肢:桑枝、姜黄;头部:升麻、羌活、白芷、桑白皮;眼周:谷精草;耳部:柴胡、黄芩等。
5.异位性皮炎患儿常伴发育迟缓,酌情使用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黄芪、当归、益智仁等补益肾气的药物,促进生长、增强体质,并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6.小儿稚阴稚阳、形气未充,“脾常不足”,健脾尤为重要,遣方用药时常加苍术、白术、党参等健脾之品;另外,小儿脏器柔弱,必须用药轻灵,多选用甘、淡药物,处方药味不宜过多、分量宜轻。
预防与调护
1.牛奶过敏者,改用人乳或代乳品。哺乳母亲忌食蛋奶制品及辛辣、海腥食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