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施”字释诂.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施”字释诂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施”字释诂 刘玉华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万州 404000)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09-0074-01 摘要:“施”字是古代文献中较常用的字之一,其释义也甚为广泛。如有施加、施舍、安置、判罪及施展等,究竟取何释义,就要根据具体文献作品作仔细的推敲,很多字词随着时间的推移,意思也会有所引申发展,所以在对字义的理解上,应尽量在遵从原意的基础上,结合相应语境,作合理的阐述。 关键词:古代文献;释义;广泛;引申;发展 在《论语middot;公冶长》一篇中有这样一句“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其中这个“施”字王力先生解释为“施加”,但也有很多书将其解释为“表白,显示”之意,如康有为《论语注》:施,矜诩有德色之意。朱熹《四书集注》:施,亦张大之意。又如李安纲编著的《论语》[儒教三经]中就直接解释为“表白”,那么“施”字能不能作“表白”讲以及究竟作何解释,结合前后文句意的承接表达和“施”字的古义及其发展演变来看,笔者较赞同后者的阐释。当然,这里只是作一些粗陋的例证,不足疏漏的地方希望能够得到有学之士的纠正。 一、古义及其字义的发展演变 叶柏来《解文说字》有关“施”字有这样的说明:金文左阜右蛇,会意为像蛇爬陡坡那样迂回蜿蜒的形态,当为迤的本字,类意指旗帜飘动的形态,实行等,变读shi。小篆因类意义而以方人yan形置换阜形为转注义,隶书简变蛇形为也,写定为施。作动词本义为旗飘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旖施,柔顺摇曳之貌。 《易middot;乾》:德施普也。译文:与也。以此引申为施生,施人,施香,乐善好施等词。 “施”亦可作“施行”解,《论语middot;为政》:“施于有政。”包注:行也。又如《孟子middot;梁惠王上》:“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立于王之朝。”孙玉莹注:施行,实行。在此基础意义上,后来引申为施为(施展,作为);施巧(施展技巧);施令,施命(施行政令);施敬(施行庄敬之教)等。《荀子middot;臣道》:“爪牙之士施。”注为:谓展其才也。从这一点上来看,“表白,显示”与“施展,展示”的意味十分相似,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施”字意译为“表白,显示”之意。 在古义里,“施”也可作“散布,陈列”讲。《周易middot;乾卦》:“云行雨施。”施,散布。再如潘岳《闻居赋》:“阴谢阳施。”注为:布也。以此引申有施布(散布,传布);施散(布施散发);施属(散布连缀)等词。“散布,传布”与人的口有关,并且是向他人传达信息,“表白,显示”恰有此义,所以我们也可以将“施”字注解为“表白,显示”。 二、文义语境的佐证 《论语middot;公冶长》:“颜渊曰:lsquo;愿无伐善,无施劳。rsquo;”王力先生解释此句句意为: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把劳苦的事施加给别人。粗看似乎觉得也没什么不妥,但仔细揣摩一下,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前后句意上的不连贯,后句没有紧承前句的语意。我们知道古文有“互文见义”的说法,颜渊本在说自己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怎么一下子又说到不把劳苦施加给他人呢? 显然这样解释有些牵强。将“施”作“表白,显示”讲,整句话意思则为: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语义承接上较之前一种解释更加连贯,也符合“互文见义”的说法。 参考文献: [1]朱熹集注,李润英编.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08页。 [2]康有为著,楼宇烈整理.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8页。 [3]幺峻洲著,论语说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第100—101页。 [4]杨柏峻,杨逢彬注译.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03.,第45—46页。 [5]董连祥.论语赏析[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66—168页。 [6]新燕顿旺.隐藏的论语[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