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观察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观察
娄新文
武警河南总队开封支队卫生队 475000
复发性口疮是常见病、多发病,该病病因不明,经常反复发作 或迁延难愈,抗生素等治疗效果较差,治疗颇为棘手[1]。笔者用中 药内服及外用含漱辨证治疗复发性口疮,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 例患者中,男性74 例,女性6 例,年龄18~ 38 岁,平均年龄26.8 岁,病程最长者3 余年,病程最短者2 个多月。 他们共同的表现为反复发作口腔内较大面积的单个或多个溃疡,实 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
1.2 治疗方法
1.2.1 中医辨证分型:关键在于分清虚火、实火。 实火:溃疡周围粘膜红赤、灼热疼痛明显,口干石尖红、脉数, 属心火上炎,可采用清心泻火法。方用导赤散加减,药用:生地10g、 木通5g、生甘草5g、淡竹叶、麦冬各10g、黄连5g、灯心1g。 虚火:溃疡周围粘膜淡红,疼痛轻微,常反复发作,舌光少苔, 脉细带数,属阴虚火旺,可采用滋阴降火法。方用知柏八味丸加减, 药用:生地15g、山萸肉12g、丹皮、知母、黄柏、女贞子、玄参各 10g 。病程迁延日久未愈,加肉桂3g(后下)。
1.2.2 中药含漱液:不论虚火、实火,一律兼用中药含漱口。 中药含漱夜组成:金银花60g、佩兰60g、五倍子20g、薄荷15g (后下)。
药理作用:金银花清热解毒,佩兰去腐生肌,五倍子有收敛作 用,可促使疮面愈合,薄荷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能使感觉麻醉, 故有止痛作用。
2 治疗效果
痊愈(3 年内无复发)62 例,有效(复发减少、间隔时间延长) 16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7.5%。 疗程:短则3 周获痊愈,长则2 个月亦能基本痊愈,且能维持 相当长时间不复发。
3 讨论
复发性口疮是指口舌疮疡或溃烂的一种病症。局部红肿灼痛, 常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多由心脾积热,外感邪热,阴虚阳亢,虚 阳浮越所致。复发性口疮成人多见,可因过食烟酒辛辣或思虑过度 郁积生火,导致心火上炎、灼蒸于口而成;亦可因体质虚弱,或热 性病之后,导致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粘膜糜烂而成溃疡。中药内 服及含漱治疗复发性口疮较西药疗法效果明显,病情反复大大减少。 如笔者曾治疗的1 位患者病程长达3 年,经抗生素、激素及定期注 射丙种球蛋白均疗效不显著,改用中药疗法痊愈后,再坚持服用中 药数月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复发性口疮好发于中青年,脏腑功能紊乱是发病的重要的因素, 口腔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口疮,口病之名,首见与《内经》。如《素 问bull;气交变大论》说[2]:“岁金不及,炎火乃行… …及病口疮。” 认为口疮发病与气候失常有关。隋bull;巢元方《诸病源候论bull;口舌疮侯》 说:“手少阴,必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 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疮也。”这也明 确指出口疮之病因在于心脾热盛《蒲辅周医案bull;口疮》认为“口腔溃 疡为病,一由胃火,一由脾热… …。”名家经验有至理,值得我们 研究学习。故此我们在学习挖掘古训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在用 中医中药理论治疗复发性口疮时配以西药,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 确实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秉琦. 口腔粘膜病学[m]. 第2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社, 2003. 52-56.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2002:1167-116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