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0-绪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床血液学检验-0-绪论

临床血液学检验 绪 论 绪论 血液学概述 血液学发展史(临床血液学检验发展史) 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及特点 临床血液学检验与循证医学、转化医学、3P医学 一、血液学概述 (一)血液学(hematology) 血液学的概念:以血液和造血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学科 血液学的研究内容:血细胞形态学、血细胞生理学、血液生物化学、血液免疫学、遗传血液学、血液流变学、实验血液学、血细胞生物学、血液分子生物学 (二)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 临床血液学的概念:以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继发性血液异常)为主要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综合性临床学科 临床科室:血液科 (三)临床血液学检验 (clinical laboratory hematology) 临床血液学检验的概念: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临床检验分支学科 临床科室:临床血液学实验室 二、血液学发展史(血液学检验的发展史) (一)无染色的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时期 (17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 16世纪末,显微镜问世 1673年,荷兰人Leeuwenhoek第一次正式描述红细胞 1749年,用显微镜观察到白细胞 1842年,用显微镜观察到血小板 1852-1867年,血细胞显微镜计数(包括血细胞吸管、血细胞计数板) 1858年,Virchow提出一切的病理现象都是基于细胞的损伤,建立细胞病理学诊断 (三)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时期 (20世纪20年代起) 1903年,Wolff首创骨髓穿刺术,用于动物实验。同年,Pianess应用于人体 1929年,Arinkin用改进的简便胸骨穿刺吸引法,在住院病人身上获取胸骨骨髓涂片,为骨髓检查奠定了基础 至今,尽管骨髓检查方法学无多大的改进,但因其简便而又能直视骨髓造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其内涵又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得以充实,故它仍是血液病诊断和研究的根本性方法,是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主要的诊断手段 (四)骨髓组织学检验时期 (20世纪20年代起, 20世纪7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骨髓病理组织学研究与骨髓抽吸物涂片检查几乎同时起步 20世纪70年代起,骨髓活组织采集工具的改良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不脱钙组织块塑料包埋半薄切片技术的应用,使骨髓病理组织学检查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五)细胞化学染色检验时期 (20世纪初起,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为鼎盛时期) 1867年,铁的普鲁士蓝染色法,后被应用到骨髓铁染色中 1909年,过氧化物酶染色 1939年,苏丹黑B染色 1939年,1955年,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1960年,过碘酸雪夫反应 1953年~1977年,各种酯酶染色 (六)细胞免疫学(免疫化学)检验时期 (20世纪40年代起,20世纪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世纪40年代,免疫荧光标记技术 20世纪60年代,免疫酶标技术 20世纪70年代,ELISA技术、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20世纪80年代,统一命名白细胞分化抗原(CD)、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技术层出不穷 (七)细胞遗传学检验时期 (20世纪50年代起,20世纪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世纪40年代,肿瘤细胞的染色体理论 20世纪50年代,确认人类染色体数目为46条,标志着人类细胞遗传学的开始 20世纪60年代,慢粒患者的白血病细胞中发现Ph染色体,这是人类第一次将染色体异常与特定的肿瘤类型联系在一起,是认为是肿瘤细胞遗传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世纪70~80年代,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染色体标记技术进入飞速发展期,并证明白血病细胞遗传学表型与形态学类型有关,与临床治疗和预后有关,与肿瘤的生物学有关 (八)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检验时期 (20世纪80年代起,20世纪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83年,BCR-ABL融合基因 20世纪90年代,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迈入肿瘤分子血液学时代,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思维和技术,提供人们进一步认识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的分子病理极其诊断,可以评估患者预后,还进一步发展了临床治疗手段-分子靶向疗法和个体化治疗等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ABO血型 1990年,J.E.Murray默里(美国人)和E.D.Thomas托马斯(美国人) ,在人类器官、骨髓移植方面的突破性成果 【中国血液学领域内的著名专家、学者】 邓家栋 (1906~2004),内科学及血液学家,

文档评论(0)

erfg4e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