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维新:将比赛进行到底
李维新:将比赛进行到底
……一—L一一’-;■,曼嚣圉—鬟曼鬟萎雾鼷羹蚕lill
术风靡一时,李维i
新,黄适之等以搓饵
技术见长的老前辈;—~一一=?_一凳鬻s}
蠢婚适曩
们受到了前所未有
的挑战,一时之间线辽l箧I霭■
__』一麓瞬r细如发丝,钩小若米
-霎叠,粒,还有几厘米长短’!l:一甚至更小的小鲫鱼{
,I—_lIllI譬:I成了让这些”钓坛前一
辈们”头痛的”紧箍!
.二|甏IL!aa,’几O
专锨新:
文体刊记者孙云龙
自台钓法传人内地以来,广东一直是学习并
倡导”台钓”的先锋地带,而作为广东钓手的代表
李维新更不愧其国内首位一级垂钓大师的称号,
无论就资历还是就搓饵技术而言他在国内竞技钓
手中都处于一流境界,即便是拉饵之风一统天下
的今日,他仍然以一颗倔强的好钓之心坚持要将
比赛进行到底.
同大多数人一样,李维新第一次看到台湾人
廖大山,萧春平使用台钓法进行比赛时,第一个想
法就是这样单薄的钩线也能钓上鱼来?可比赛的
结果却不得不令他佩服得五体投地.那应该是
1989年的事情了,自打输掉那场比赛后他便开始
琢磨台钓技法,3年后其台钓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1993年第一次参加全国钓鱼大赛的李维新
便成为一匹不可思议的黑马,一举夺得手竿比赛
的亚军.首次比赛的成绩是好的,但并不一帆风
顺,毕竟是第一次参加大型全国比赛,他精神上有
些紧张,临场判断上也有些欠缺.当时水深1.8
米,他使用小浮漂钓底,结果对象鱼没有动静,鲢
鱼倒上来不少.两个小时一场的比赛,前一个小时
内他竟然只钓到二三十条鱼,发觉情况不对改用
大浮漂之后,鲫鱼方才真正咬钩,成绩才有了回
{霍;.L—一’,I_--J………………
升.幸亏当时反应较快,要不真要跟这第一个亚
军”有缘而无份”了.
近几年拉饵技术风靡一时,李维新,黄适之
等以搓饵技术见长的老前辈们受到了前所未有
的挑战,一时之间线细如发丝,钩小若米粒,还有
几厘米长短甚至更小的小鲫鱼成了让这些”钓坛
前辈们”头痛的”紧箍咒”.也许是年龄的关系,
在那种人为制造的超高密度池内以一种近似于
机械化的方式抛竿拉饵,两个小时内以每6秒完
成摘鱼,拉饵,抛竿,扬竿等循环动作的艰苦劳
作,对于一些年近五旬的钓手来说已经相当于一
种折磨.显然,李维新对这种钓小鱼记尾数的比
赛也是比较感慨的,装饵失去速度,底钓不如悬
钩,老拳实在难敌新招啊!但是面对这种严峻的
钓小鱼的”斗争”,李维新选择的是迎上去,继续
他的台钓搓饵钓法.2001年他仍然计划要参加诸
如”海狮”,”光威”等重要比赛,甚至就在记者
采访他的第二天,嗜钓如命的他又背起了钓具赶
赴江1.]参加那里的一场比赛.
李维新对钓鱼比赛的痴心是无与伦比的,他
喜欢比赛时那种刺激与紧张的心境,可闲来无事
时他也非常喜欢轻松而舒畅的休闲钓鱼,毕竟他
从接触钓线的第一天起搞的就是休闲钓鱼嘛!提
起他休闲钓鱼的”历史”可有了年头,那起码也
是文革期间的事情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学
校没课更没有书读,年纪太小又当不了红卫兵的
他只好拿起钓线,砍一根竹竿,走到了鱼水之间.
在他童年的记忆中,那时鱼好大,好肥,特别爱上
钩,味道之美就更不用说了.钓鱼的饵料也很简
单,一点米饭,一点面粉即可.相比而言,现在的
钓鱼可复杂多了,那时候连鱼线都是按斤买的,
几分钱就买几个北京产的塑料漂,甚至在一根鹅
毛上面涂些颜色就可以当作浮漂.而且水质也很
咬上一口转身就走.要钓大鱼也非常容易,他个
人的最大单尾重就是在那个年代创造的——
1969年在广州市内的一个公园,他拿一副手线愣
是拽上了一条8.5千克重的乌头.直到现在清闲
的时候找个地方钓”野鱼”仍然是李维新日常生
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周他都要钓上几
回,每次最少也能钓上十几斤鱼来,印象里好像
还没有”光头”的记录.
针对中国垂钓事业进入了低潮期的说法,李
维新表示了认同,但他认为垂钓事业不是绝对不
景气,而是一种”僧多粥少的问题”,太多不合理
经营方式的存在限制了中国整个垂钓事业的发
展.随着亚洲经济危机的远去,经济状况逐渐好
转,中国垂钓事业的复苏指日可待.至于台钓究
竟会走向何方,他表示如果要与世界接轨必须全
面提升钓鱼人的基本功,同时也向那些刚刚加入
到竞技钓鱼行列中的新朋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学台钓不要埋头死学,要善于总结,动脑筋;比赛
的时候不要理会究竟打出了什么样的成绩,尽量
去打好每一场比赛,这样就会少了许多是是非
非,心境也就会淡泊了许多,竞技水平提高的速
度自然也就加快了.
他就是在这种淡泊的心境下一步步走向了
自己垂钓事业的辉煌.1998年中国钓协针对第一
至第十三届全国钓鱼比赛和前三届”钓王杯”钓
鲫高手赛的综合成绩进行整体评价,评选出了我
国首批垂钓大师.自第九届全国钓鱼比赛就不断
取得优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