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氟比洛芬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氟比洛芬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李郑武 李国军 高晶 王莹 王锐 张道旭 袁淑杰
(哈药集团技术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 氟比洛芬酯是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由氟比洛芬和包裹在外层的脂微球组成,常用于手术疼痛和癌症疼痛的治疗。本文对其在药理学、镇痛机制与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 临床应用 镇痛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0-0093-02
氟比洛芬是临床广泛使用的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具有消炎、镇痛作用[1]。由于口服氟比洛芬会刺激胃肠道,影响临床的使用。1992年7月日本科研制药株式会社研发的氟比洛芬酯在日本上市,每5mL乳剂中含50mL氟比洛芬酯,用于治疗术后痛和癌痛。2005年,北京泰德公司研发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在中国首次上市。氟比洛芬醋注射液副作用小,而且起效更快,由于没有中枢抑制作用,不影响处于麻醉状态患者的苏醒,常用手术镇痛。本文现将其药理作用、镇痛机制与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药理作用
氟比洛芬醋注射液由脂微球和包裹在内的氟比洛芬组成。
脂微球是一种以脂肪油为软基质并被磷脂膜包封的微粒体分散系,平均直径为0.2mu;m,外膜为卵磷脂,内层为软基质油,其中包裹脂溶性药物。
作为新型药物载体系统,脂微球对其所包裹的药物的药效主要有4个方面的影响: ①靶向治疗。脂微球靶向聚集于病变部位实现了药物的“靶向治疗”,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度超出传统制剂的数倍或数百倍,减少了药物对正常机体组织的副作用,疗效显著;②缓释作用。氟比洛芬通过脂微球的包裹和保护作用,在靶区被缓慢释放,既起到了长效的作用,又减少了频繁用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③直径小,易于跨膜转运,缩短药物起效时间。一项同位素标记的测定实验发现,氟比洛芬酯静脉给药后,脂微球被血液中酯酶迅速水解,成为其活性代谢物氟比洛芬。用药24h后,代谢产物约50%从尿中排出,体内无蓄积。④舒适性。由于静脉注射,不直接接触胃部粘膜,不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2 镇痛机制
氟比洛芬酯的镇痛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活性,阻断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前列环素、前列腺素和血酸素A2的产生,其中前列腺素既是炎性介质又是致痛物质,抑制它的产生可以阻断受伤部位的痛觉向脊髓的传导,从而发挥抗炎、止痛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氟比洛芬醋具有显著的镇痛、解热和抗炎作用,强于酮洛芬,与喷他佐辛相比,氟比洛芬酯的镇痛作用相似或更强,作用持续时间更长;与口服氟比洛芬相比,镇痛效果相似或更强,起效时间更短。
3 临床应用
3.1超前镇痛
超前镇痛这一概念自从出现于麻醉及疼痛治疗诸文献中,即随着临床、基础医学研究的争论和进展而不断地改变着其内涵,超前镇痛现在基本被定义为一种阻止外周损伤冲动向中枢的传递及传导建立的一种镇痛治疗方法。
涂杰,张炳东,陈燕桦等[2]研究氟比洛芬酯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时超前镇痛,6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性别不限,年龄22-54岁,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和对照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注射氟比洛芬酯和等量脂肪乳剂,术后用芬太尼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术后48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芬太尼使用量,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显示,氟比洛芬酯在术后各时点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均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张敏[3]对检测未超前镇痛的5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对照组)和采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的50例患者(实验组)的拔管、呼吸恢复、意识恢复时间、拔管后VAS评分、术后24h内主动要求镇痛的人数和拔管后10min 警觉-镇静评分(OAAS)。结果实验组各时段VAS评分和术后要求镇痛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拔管后10min OAAS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氟比洛芬酯可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急性疼痛,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且不影响呼吸和意识恢复时间。
3.2术后镇痛
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也只是注射吗啡、度冷丁等止痛药物,但存在镇痛时间短,需反复用药,而且长期注射产生依赖性等缺点。近年来,国内外有较多的文献报道氟比洛芬酯应用于术后镇痛,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日本是最早把氟比洛芬酯应用于临床术后镇痛的国家。大岛正行,纸谷裕昭,横山健至等[4]使用静脉注射用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