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脑血管病新进展讲课2PPT
然而并非所有的降脂药物均能减少卒中再发风险 Manktelow BN, et al. Stroke. 2009;40:00-00. 他汀 卒中 12% (P=0.05) 贝特 卒中 48% (P=0.09) 在所有降脂药物中,只有他汀能减少卒中再发风险 Adapted from Ray KK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5;46:1425-1433. 多效性作用机制 (早期/快速作用) 降脂 (较慢/长期作用) 内皮功能不全 / 激活 高凝/ 血小板激活 抑制 抑制 抑制 抑制 炎症/ 免疫激活 他汀 肝脏 胆固醇 合成 斑块破裂/ 血栓栓塞 稳定逆转斑块 血栓 脂核 他汀 为何所有降脂药物中只有他汀能减少卒中再发风险?他汀抗AS源于降LDL-C及多效性 他汀的作用途径 他汀 降低LDL-C Reduction in chylomicron and VLDL remnants, IDL, LDL-C Restore endothelial function Maintain SMC function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Decreased thrombosis 管腔 脂核 巨噬细胞 平滑肌 细胞 降低 乳糜微粒、VLDL 残基、IDL、LDL-C 修复内皮功能 维持平滑肌细胞功能 抗炎 减少血栓形成 他汀的多效性 他汀通过下列机制稳定斑块: 改变斑块成分和稳定性 调节内皮功能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 抗炎 抗凝 抗氧化 大量临床证据证明他汀降低心血管事件与降LDL-C以外的作用有关 降低LDL-C: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机制不同的他汀,降低LDL-C的幅度不同 阿托伐他汀10-80mg 瑞舒伐他汀 5-20mg 辛伐他汀 5-40mg 洛伐他汀 10-80mg -33% 普伐他汀 10-40mg 氟伐他汀 20-80mg -33% -45% -37% -48% M R Law, BMJ. 2003;326:1423 可定中国产品说明书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34期) 警惕辛伐他汀与胺碘酮联合使用或高剂量使用增加横纹肌溶解发生风险 /WS01/CL0078/55959.html 瑞舒伐他汀在中国批准的最大使用剂量是20mg/日 辛伐他汀80mg的肌肉安全性受到SFDA警告,临床很少使用 -55% 抗氧化剂分类 天然抗氧化剂:VitC、VitE、?-胡萝卜素、 类黄酮 合成抗氧化剂:普罗布考、丁羟甲苯(BHT) 脑血管造影(DSA) 血管造影的目的是确定主动脉弓的类型、大血管的形态、主动脉弓和大血管的扭曲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存在,尤其适用于颅内狭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侧支循环开放等患者 尽管血管造影在评估狭窄严重程度和钙化时更有优势,但评价斑块形态的效果较差。在 一项研究中,血管造影诊断组织学证实的斑块溃疡,敏感度为46%,特异度为74%,阳性预测 值为72% DSA DSA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诊断的金标准。 现有DSA可以进行三维旋转重建,提高了诊断sICAS的敏感性,并且藉此对颅内管壁斑块形态进行成像 。 DSA属于有创性检查手段 并发 症:包括穿刺点损伤、血肿、造影剂性肾病、过敏反应及动脉粥样硬化性栓塞。 卒中的发生率 对于症状性 脑动脉狭窄的患者,诊断性脑血管造影发生 卒中的风险是0.5%~5.7%,发生TIA的风险是0.6%~6.8%。 无症状的患者(ACAS试验中),血 管造影后卒中危险度为1.2% 症状性动脉粥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 有创的DSA不推荐为一线检查手段。 有条件的单位在考虑血管内治疗时可以选用。 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发生部位 颅外动脉狭 窄好发部位 ICA: 36.84% VA: 30.41% SA: 15.79% ECA: 6.43% CCA: 5.26% 大脑中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评估 侧支循环的分级 根据开放层次大致可分为三级: 一级侧支循环:主要有Willis环的血管构成; 二级侧支循环:眼动脉、软脑膜及其他相对较小的侧支与侧支吻合; 三级侧支循环:通过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等方式产生的新生供血血管;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治疗策略 Ⅰ.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Ⅱ.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防治 控制危险因素 不能改变的危险因素 年龄 男性 种族 卒中/冠心病家族史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吸烟 饮食 静息生活方式 酒精/毒品 肥胖 脑供血动脉疾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