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地形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特有的地形地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也造就了极富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中国文化里较少表现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国历代的山水诗画,正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 2、气 候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分为四个时期: 一、约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 。 二、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暖交错期。最大的时期是西周到元朝的中期。 三、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 四、1900年开始,为“仪器观测期”。 气候与灾荒、疾病 死亡千人以上灾害,明有370次,死亡6,274,502人;清有413次,死亡51,351,547人。共783次,死亡57,626,000余人。 黄河流域在1627-1641年,连续14年严重干旱,“赤地千里”。1640年123个县出现人相食,是近500年来人相食最多的一年。 1877-1878年,晋、豫、陕、冀、鲁等五省,发生特大旱灾,饿死1千万人以上,时人称“丁戊奇荒”、“晋豫大饥”。 气 候 与 文 化 气候对经济开发、人口迁移、文化传播、社会治乱、王朝兴衰等都有重大影响。 节气文化与气候: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中医文化与气候:《黄帝内经》之精华,一半在气候 诗词文化与气候:大量的咏怀四季的诗词 其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P19)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由于人类利用地理环境的方式、程度和能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但都应以不破坏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为前提。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发祥地 中纬度的季风气候及黄河中下游的河曲湿润地区,造就了辉煌的中国农耕文化。 2、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延续 辽阔的疆域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复杂的地理环境促成多样的生活生产方式与社会政治和思想观念 形成丰富的地域文化:正统文化的资源 地理障碍对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 *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延续和多样性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指变化较为缓慢的气候、地形等)和人文地理环境(分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指变化较为迅速的疆域、政区、人口、城市等。)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人文地理环境: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产业等诸多方面。 疆 域 1、疆域的演变 2、疆域与民族、国际关系→ 政 区 政区的演变 与自然环境:行政区与自然区重合原则 与中国政治制度:政权交替促使政区大变化 与中国经济发展:集中发展、促进竞争 与中国历史地名:传统承继与古雅指代 政区的划分,行政区与自然区或经济区的统一,有利于区域内文化的一体化和认同感。 → ← 民 族 人 口 1)中华民族: 多民族的交流融合,形成中国文化的极大丰富性,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色,造就中国文化的辉煌。 2)人口: 人口的发展 人口的分布 人口的迁移 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 1、夏初至秦末的1900多年,境内总人数在1000万至3000万之间波动; 2、汉初至五代末共1165年,数量在1300万到6000万间反复; 3、宋初至明末的626年,数量在5400多万到近1亿1000万之间振荡; 4、清初至抗战前夕的291年,人口由9000万升到4亿4000万。 ← 人口分布不均衡 唐以前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尤以下游的今河南、山东两省最密集; 唐以后,密度渐趋长江流域,后又进一步趋向东南沿海,尤以今江苏、浙江为最;但黄河流域的华北各省仍长期是我国人口的集中地区。 若以秦岭、淮河、白龙江为界,北方与南方的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妊娠恶阻.pdf
- 猪咬伤诊疗规范考试试卷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VIP
- 海蜇蜇伤诊疗规范考试试卷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VIP
- 2023年云南文山州砚山县江那镇人民政府村(社区)后备干部及社会服务岗位人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VIP
- 第二阶段课件11检索概论ii.pptx VIP
- 狂犬病诊疗规范2021年版考试试卷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VIP
- 2024年ADA糖尿病诊疗标准更新解读课件.pptx VIP
- 通达信公式编写初中高级全套教程(附:通达信全部函数表).pdf VIP
- 译林牛津版苏教八年级上册英语词汇表(表格版)直接打印.pdf VIP
- 2023年云南文山州砚山县江那镇村(社区)后备干部及社会服务岗位人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