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5年11月 第十四届全国半导体集成电路、硅材料学术会议 珠海
超薄Ru/TaN双层结构作为
铜互连的扩散阻挡层
谭晶晶,屈新萍,谢琦,蒋玉龙,茹国平,李炳宗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系,上海200433
摘要;研究了钌(Ru)/氮化钽(TaN)双层结构对铜的扩散阻挡特性,在Si(100)衬底上
用离子束溅射的方法沉积了超薄Ru/TaN以及cu/Ru/TaN薄膜,样品经过高纯氮气保护下
的快速热退火,用X射线衍射,四探针以及电流“时间(i’t)测试等表征手段研究了Ru/TaN
双层结构薄膜的热稳定性和对铜的扩散阻挡特性。实验分析表明Ru/TaN双层结构具有较
佳的热稳定性和扩散阻挡特性,在无籽晶铜互连工艺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钌,氮化钽,铜互连,扩散阻挡层
1引言
目前半导体工业界采用双镶嵌工艺来制备铜互连结构,在刻蚀好的通孔中淀积钽
(Ta)/氮化钽(TaN)双层结构作为铜的扩散阻挡层,然后再淀积较厚的铜籽晶层以获得良好
45nm或以下,这种结构将面临各种挑战。随着沟槽
的电镀铜层。当工艺特征尺寸减4,30
和通孔长宽比的大幅度增加,由物理气相沉积(PVD)手段溅射的扩散阻挡层和籽晶铜层的
台阶覆盖性变得较差,可能会导致沟槽和通孔产生空洞。因此人们提出,采用超薄的能够
直接电镀铜的扩散阻挡层,这样就产生了无籽晶铜工艺。在无籽晶铜工艺中,铜能直接电
镀到扩散阻挡层上,这样不仅能够简化工艺,并且可以减轻由籽晶层不均匀所带来的问题。
u
钌(Ru)是一种贵重金属,Ru晶体的电阻率为7.6Q.am,大约是Ta电阻率的一半,
而且Ru的氧化物(RuO。)也是良导体(35uQ.cm),同样适合铜的电镀。目前已经有一些在
Ru薄膜上直接电镀铜的报道n咱1。Ru薄膜可以使用物理气相淀积(PVD),化学气相淀积
(CVD)以及原子层淀积(ALD)等多种手段旧‘1别来制备,结果都显示铜在钌薄膜上的粘附
性良好。但是,Ru薄膜本身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扩散阻挡层,文献报道,20hm的Ru薄膜作
1i;而对于5nm的Ru薄膜,失效温度仅为300。C怕。。
为铜扩散阻挡层的失效温度为450州C
因此我们提出把Ru和一种良好的扩散阻挡层结合起来,即能对铜具有良好的扩散阻挡特
性,又能保持在Ru上直接电镀铜的优点。本文使用了工业界正在使用的TaN作为扩散阻
挡层,研究了该双层结构作为铜扩散阻挡层的特性。结果显示,Ru/TaN双层结构是一种比
较优异的扩散阻挡层,在无籽晶铜互连工艺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2实验
u
实验采用电阻率为5-8Q.am的n型(100)硅片作为衬底,用标准RCA方法进行清洗,
其中部分硅片用干氧生长厚度为lOOnm的氧化层。然后将衬底硅片置于离子束溅射系统中,
X10~Pa,离子束
该系统采用Kaufman离子源,其本底真空为7×10一Pa,典型工作气压为5
空的条件下连续淀积Ru,TaN以及cu薄膜。淀积TaN时采用反应离子束淀积,淀积时氩气和氮
气的比例为2:1。
样品淀积后放置于快速热退火系统中,在高纯氮气保护下,进行不同温度下的快速热
退火处理,退火时问固定为一分钟。然后进行x射线衍射(XRD),四探针薄层电阻测试等
Off
测试样品的薄层电阻变化,薄膜结晶状况以及物相形成。在Si02/Si衬底上利用Lift
2005年11月 第十四届全国半导体集成电路、硅材料学术会议 珠海
工艺制备铜栅MOS结构,样品经不同温度退火后再在背面Ti/A1作为欧姆接触。再用
Keitheley2400源表一体测试仪测量该MOS结构在外加电场下的电流随时间的变化。
3结果和讨论
图1各种样品经不同温度退火后的薄层电阻,退火时间均为1分钟
都淀积了50nmCu,然后在不同温度下退火,利用四探针薄层电阻测试各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