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脱缰的野马.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做脱缰的野马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行为;合理情绪疗法;行为疗法      一、案例描述      (一)学生基本情况及自述   小于,男,11周岁,小学五年级学生。根据历任班主任以及各任课老师普遍反映,他脾气暴躁偏激,好斗,具有强烈攻击性。表现为时常在校与本班甚至别班、其他年级段的孩子发生冲突,一言不合就一副捋袖子干架的架势,而且往往下手很重,冲动而不计后果。班里大部分学生敢怒不敢言,不愿意招惹他,不与其多话或接近。老师也曾多次批评教育,但他态度强硬,拒不认错,每次都觉得错在别人身上,总认为老师同学都故意找他茬,看不起他,即便勉强认错也带着抵触情绪,不情不愿,口头应承。因此屡屡再犯,未见好转。   经了解,该生自幼与母亲分离,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常采取以暴制暴的管教方式简单处理他的问题,从小到大没少挨父亲的揍,只怕父亲一人。   初次见面时的部分自述:“我知道同学们都怕我,也讨厌我这样的人,老师看我头疼,总批评我,知道我就怕老爸,所以每次惹事都要我请家长。爸爸只会打我,什么也不先问清楚……我每天不愿回家,不愿意见到爸爸,如果妈妈在就好了……(哭)他们都说我没得救了,没人理睬我,我就是他们眼里的不良少年……”   (二)辅导者观察及了解到的其他情况   来访者精神尚佳,穿戴等都与普通孩子无异。表情一脸无辜,不以为然,在陈述过程中,一开始对谈话没有多少兴趣(不是主动来访),根本不愿多说,只低头玩拉链,偶有抬头也是眼神躲闪,语气生硬,盼望尽早结束“训话”,好早早离开。随着初访交谈的深入,从最初的阻抗较大转为出现短暂的思考式沉默,慢慢道出自己的感受,表情有时冷漠、无所谓,有时忿忿不平,十分委屈,谈到家庭和母亲时,较激动,数次哽咽而中断谈话。   另据辅导者了解,小于在奶奶家是几代单传,十分受娇宠,奶奶更是无原则疼爱,至今仍由奶奶每日接送上下学,从小在奶奶家与邻里伙伴发生争执,经常由奶奶出面帮忙解决,每次都是以自己的胜利而告终。奶奶常告诉他“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奶奶专制庇护的教养方式和过度的溺爱,养成了他自私霸道跋扈的性格。另一方面,小于所耳濡目染的奶奶与邻里的“交往哲学”以及对他伙伴交往过程中的过多干预,使他总是心存戒备,造成与其他人关系紧张,极度自我中心。而父亲的管教方式粗暴简单,棍棒伺候无效之后,转为放任自流,每次小于在校惹祸被“告状”,他就开始推卸责任:“老师,这个孩子我管不了。他把人家弄伤,那就让人家也把他打伤好了。”      二、案例分析      攻击性行为是目前学校心理问题中较普遍的一种行为偏差,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习得性的社会行为。本案的小于具有单亲和独生子女的双重身份:(1)于单亲方面,他缺少母爱,与父亲没有情感交流,而交流受阻造成隔阂和抵触,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爱和归属感”的需要长期没能得到满足,“尊重”需要更是无从谈起。儿童往往通过观察特定的榜样进行行为学习。小于常年跟随父亲生活,父亲是名出租车司机,工作忙且脾气特别暴躁。父亲的粗暴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其错误地认为以暴力解决人际矛盾天经地义,进而学会了用言语、肢体攻击行为来处理交往中的问题。(2)于“独生子女”方面,祖辈的溺爱型教养方式让他在奶奶那里得到加倍的与其说是爱的补偿,不如说是地位、权利和关注。就这样,导致他在学校霸道自私,不能很好地遵守同龄孩子之间的游戏规则,而受到同伴的排斥,这种得不到认可的生活现实与幼年奶奶家的“小皇帝”待遇形成反差,使他无所适从,只能通过更加过激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心理失衡,使压抑外化,同时也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关注。   综上所述,小于攻击行为的产生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机制(过程):一是获得机制,他通过观察学习或直接学习形成攻击行为;二是启动机制,他攻击行为的发生取决于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启动或激发(如同伴间的人际交往不顺利,加上本身性格中所形成的自卑和敏感);三是保持机制,在他的攻击行为中,因攻击性行为而获得的外部奖酬(奶奶的暗示和告诫,“战争”无往不利)使这种行为不断得到不恰当的强化,而且他本身也倾向于越来越愿意选择以攻击来引起同伴的注意,享受被敬畏的感觉来重建自尊和掩盖自卑。同时,父亲这边不恰当的惩罚方式也增强了他的攻击行为,因为某些惩罚行为本身就是攻击行为的榜样,只会形成恶性循环。四是自我调节机制,小于主体的错误认知结构对自己的行为予以接纳、放任,使他更加不思悔改。      三、个案干预      (一)辅导目标   本案的主要问题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属于人际交往问题的一种。根据评估诊断,同家长和小于本人共同协商,确定如下辅导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学习克制自己冲动、攻击的行为,尽最大努力逐步减少同伴间的冲突次数;主动融入到班集体里去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