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聚羧酸减水剂的研制
* * 聚羧酸减水剂的研制 及其在溪洛渡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王可良 Tel: Email :keliangwang@ 北京慕湖外加剂有限公司 1 前言 聚羧酸减水剂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它有很多独特的优点:能与不同的水泥有相对好的相容性;在掺量低时能使混凝土具有好的流动性;在低水灰比时具有低粘度和相对好的坍落度保持性。目前,聚羧酸减水剂在国外一些国家,市场占有率已超过70%;而在国内,由于资金及技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市场占有率不足10%。针对聚羧酸减水剂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作者遵循分子结构设计的原则,在分子主链和侧链上引入强极性基团如羧基、磺酸基、聚氧化乙烯基,使分子结构呈梳型状态,调节极性和非极性的比例及侧链分子量,增加旋转自由能和立体位阻效应,提高产品的分散保坍性能。本文合成的聚羧酸减水剂具有较高的性能,在溪洛渡水电站工程的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实验内容 2.1 合成原理 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属于自由基聚合,是链式共聚反应,其反应机理可分为链的引发、链的增长和链的终止等 基元反应。 2.2 合成实验 2.2.1 实验原料、仪器及方法 实验原料:丙烯酸M1 、聚醚M2 、过硫酸钾M3 、甲基丙烯磺酸钠M4 。 实验仪器:KDM型控温电热套(郓城华能电热仪器有限公司);四口烧瓶;冷凝管;恒压漏斗;JJ-1增力电 动搅拌器(江苏金坛医疗仪器厂);铁架台;温度计;烧杯;天平等。 实验方法:将M1、M2 、M4在烧杯中溶解后,加入M3,配制混合液,倒入恒压漏斗中,向装有温度计、搅拌器的四口烧瓶中滴加混合液,加热升温、搅拌,控制反应时间。反应完毕后,冷却出料,按GB/T8077—2000《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测定固含量和净浆流动度。 2.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原料配比的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根据正交实验的要求,设计L9(34)实验,如表1和 2所示。 表1 合成原料配比的因素与位级 3 7 9 24 3 2 5 7 20 2 1 3 5 16 1 M4 (g) M3(%) M2(g) M1(g) 平 因 素 水 80 130 170 70 R 525 515 480 535 K3 525 635 525 595 K2 605 505 650 525 K1 200 1 2 3 3 9 145 3 1 2 3 8 190 2 3 1 3 7 150 2 1 3 2 6 195 1 3 2 2 5 250 3 2 1 2 4 130 3 3 3 1 3 185 2 2 2 1 2 210 1 1 1 1 1 净浆流动度(mm) M4 M3 M2 M1 编号 表2 合成原料配比的L9(34)正交实验与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在M1M2M3M4四种因素中,对净浆流动度影响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 M2>M3>M4>M1。M2的极差最大,对净浆流动度影响最大,因此,应取最小值M21;M1、M3分别存在一个最大值,因此取M12、M32;M4的极差较小,取M41。综上所述,优化的配比为:M12 M21 M32 M41。 合成工艺条件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①反应温度的影响 控制不同的反应温度,产品的分散性能见表3。 表3 不同温度合成产品的分散性能实验结果 净浆流动度 (mm) 70 105 230 275 温度(℃) 65~70 75~80 85~90 95~100 从表3中可知,反应温度在95℃~100℃时,合成产品的净浆流动度为275 mm;65℃~70℃时,净浆流动度仅为70 mm。由于反应在较低浓度的液相中进行,温度高于100℃需采取加压的措施,提高工业化生产成本。因此,控制反应温度在95℃~100℃,产品具有较好的性能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反应时间的影响 不同反应时间,合成产品的分散性能见表4。 表4 不同反应时间合成产品的分散性能实验结果 净浆流动度(mm) 130 240 245 260 230 225 反应时间(h) 1.5 2.0 2.5 3.0 3.5 4.0 从表4可以看出,反应时间显著影响产品的分散性能。反应1.5h,产品的净浆流动度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