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千字文讲记.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千字文讲记   刘宏毅 自 序   我常将文化譬喻为“遗传基因”。生物学上,是遗传基因规定和保持着一个物种的稳 定性;社会学上,则是文化传统规定和保持着一个民族的稳定性。“转基因食品”令人谈 虎色变,“转基因的人”(抛弃自己文化的民族)也同样可怕,因为谁也不知道这样的民 族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因此,保持我们的优良传统、继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已成为本世纪 中国人的共识。   海外华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我讲述《千字文》的最初动机不 过是想概要地介绍一下中国的文化史,但是听众们的热烈反应使我欲罢不能。继《千字文 》之后又讲了《三字经》、《改造命运》、《文化与健康》等专题,大家似乎从中寻到了 自己文化的根。我旅居海外,漂泊不定,案头上可供查证的资料几乎没有。演讲中只能凭 借昔年私塾李锡堃恩师时的记忆,以及读书求学所得,信口讲来,意在通俗,未及深入考 证。因此,这几次演讲皆谈不到有否学术价值,聊作普及宣传可也。   一个国家经济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与传统的消亡。只要有文化在,国家亡了 可以复国、民族衰了可以振兴;如果文化亡了,这个民族就永远没有翻身之日了。中国文 化在废墟中有望再度崛起,目前国内各类“国学”现象又应运而生,但愿这不是一哄而起 的“文化运动”,因为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扎根”。这部讲记,是根据讲演录音整理而成 的。此次得以编缀为文,得到各方善心人士的大力协助,特别是我家人的鼓励与资助,特 此致以诚挚的谢意。讲记中的谬误之处,由我自己文负其责,敬请方家不吝斧正,以免我 自误误人。   刘宏毅   二零零五年乙酉仲夏于北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字文讲记 (一)     引 言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 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 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 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清代褚人获称赞其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条理贯穿,毫无舛 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   《千字文》全篇主题清晰,章句文理一脉相承,层层推进,语言优美,词藻华丽,几 乎是句句引经,字字用典。这是其他几篇也被公认为不错的训蒙读物不能比的。所以历代 书法家都竞相书写,如智永、怀素、欧阳询、赵佶、赵孟頫、文征明等都有留传至今的帖 本。 我们现代人如果没有一个特殊的机缘,一生中能把《千字文》从头到尾好好读一遍的 机会不是很多。现在无论在海外还是中国大陆, 能读《千字文》的不是研究生也是学中文 的本科生。但在民国建立之前,这是六岁孩子入蒙学就必读的。现代人如果没有文史功 底,确实读不懂。且不说弄清引经据典与用韵,只翻字典查生字一项,就足以让人望而生 畏,兴趣全无了。有感于此,我笨鸟先飞,先求古寻论一番,作一块引玉之砖。希望我们 每一个海外华人都能籍此珍惜自己的文化,知道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贝,不至于耻作 中国人。开讲以来大受欢迎,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听了倍感亲切,这倒是我们始料不及 的。   《千字文》既是用一千个字编成的韵文,我们这次开讲就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者 解字说文,学者随文入观。讲的人将字义、文义讲明白,听的人要随着文句的展开,发挥 自己的想象力,去观去想。古文在理解上没有标准答案,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义,完 全看读者的领悟力和想象能力。如果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的想象力就被扼杀了。人没 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发明创造,这是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传统教育 的好处就在于处处给你留门,而不是老师越俎代庖,处处关门闭户。讲不清,师之过; 听不明,学之惰。如果真的能够随文入观,我们这些吃腻了洋教育快餐的人,一定会 发现古人的粗茶淡饭别有一番风味。五谷杂粮是养胃的,不会伤人,希望大家多吃。   第一讲   《千字文》三个字是本文的篇名,说明这篇文章是由一千个汉字编排而成的。中国汉 字发展到今天共有二万余个方块字。记载殷商和商以前文化的甲骨文,经过考古学家、文 字学家多年的整理,发现共有三千字。其中二千个是占卜专用字,日常应用的文字仅有一 千个。商朝有600年的历史,常用字只有一千个。当然,那时字少是一方面,但从另一方 面告诉我们,如果你真正能够驾驭一千个汉字,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中国自古就把语言和文字分开来,语言是语言,文字是文字,不用口语化的文字。因 为古人发现语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地域不同,时间不同,交流用的语言也不同

文档评论(0)

109310154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3113434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