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福建覆n‘ 第三届海洋高技术论坛 2005.08.19.23
海洋来源共附生微生物及耐盐真菌的
抗肿瘤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
辛志宏1刘睿1王文良1贾铁争1朱伟明p顾谦群p崔承彬1,2方玉春1
刘红兵1朱天骄1王磊1段琳1范国焘1
1.教育部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青岛,266003;
2.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毒物研究所,北京,100850
摘要:为了开拓海洋微生物药用新资源,我们以对小鼠乳腺癌细胞株tsFr-210的细胞周期抑
制、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坏死为活性指标,对1000多株海洋来源真菌和300多株放线茵发酵
产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筛选,结果发现近百株微生物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对其中
8株活性菌株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单体化合物42个,
包括新化合物9个,运用SRB法和MTT法对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5
个新化合物表现为强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IC500.05.8.4∥M).
关键词:海洋微生物 抗肿瘤 细胞周期抑制 细胞凋亡坏死性细胞毒
目前陆地微生物药物的筛选率逐渐降低,而占地球73%的海洋,为新药的开发带来新的
契机。从20世纪60年代起,从海洋寻找天然活性物质开始成为现代海洋生物学的研究热点,
最初的研究焦点主要在海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上,至今已发现并报道了3700多种新化合物,
其中具有抗癌活性的6种物质已进入临床或临床前试验,然而生物源难以收集【It2J。与海洋动
植物相比,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多样、易培养,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来自海洋动植物的活性
物质的真正生物源可能是与之共附生的微生物,故对海洋微生物活性代谢天然产物的研究,不
仅可以发现药物先导化合物、开发新药源,还可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鉴于此,我们以对小鼠乳腺癌tsFT210细胞株的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凋亡诱导及细胞坏死
为活性筛选指标【3】,开展了从海洋微生物中寻找新的细胞周期抑制剂和细胞凋亡诱导剂等抗癌
先导化合物的研究工作。一年来,从青岛胶州湾海域、广东湛江、广西北海、海南东寨港等红
树林的海泥、海水、海绵、海鞘、海藻及漂浮物中分离纯化了1000多株真菌和300多株放线
菌,对其发酵产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发现近百株海洋来源的微生物的发酵产物具有不
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对其中具有显著的细胞周期抑制和细胞凋亡诱导活性的7株真菌和1
株放线菌的发酵产物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了研究。运用活性跟踪的分离方法、结合现代色
(No.04.2.JZ.81)。
4通讯作者,E.mail:weimingzhu@ouc.edu.cn,guqianq@ouc.edu.ca
385
覆毽曩n 第三届海洋膏技术论坛 200s.08.19-23
谱分离分析方法及现代波谱学手段,从其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单体化合物
42个、其中新化合物9个。用MIW法对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作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
11个单体化合物对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人肺癌细胞A一549、人肝癌细胞
BEL.7402及小鼠白血病细胞P388具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其中新化合物20、21、
27、37、39和灵菌红素类化合物8、9为强效。
1结果与讨论
1.1化合物分离鉴定
按照方法嘲首先对已分离纯化的1000多株真菌和300多株放线菌的发酵产物作抗肿瘤活
性筛选,对活性菌株通过培养基选择、稳定性检测、时效曲线等实验确定最佳培养条件,然后
按照选定的条件在10—30L规模对活性菌株进行大量发酵培养(静置或摇床)。发酵液减压浓
缩至3L,每次用2L乙酸乙酯提取3.5次,合并酯液并减压浓缩至干:菌丝体超声破碎,每
次用800mL丙酮提取3.5次,合并丙酮液并减压浓缩至干;将两份浸膏合并作色谱分离。经
NMR
反复柱色谱、薄层色谱及HPLC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经MS、‘H和H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