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真菌碱性脂肪酶液态发酵和部分酶学性质研讨.pdfVIP

海洋真菌碱性脂肪酶液态发酵和部分酶学性质研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酵工程学科的进展 ——第四次全国发酵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海洋真菌碱性脂肪酶液态发酵和部分酶学性质研究 穆文侠1’2,郑 敏2,潘仁瑞2,朱兴德2,张丽丽2,刘斌2,蔡敬民1’2 (1.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230036;2.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合肥230022) 摘要:从海洋菌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碱性脂肪酶产生菌H一19,对该菌产脂肪酶的液态发 酵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葡萄糖0.5,小麦粉0.5,豆饼粉1.0,橄榄油 1.0,NaCl 0.5,KCl0.1,MgS04·7H200.2,CaCl20.05,(NH·)2So|0.5;发酵 2.75,MgCl2 培养基起始pH8.0,发酵温度28℃,播床转速180r/rain,发酵周期48小时,脂肪酶的活力可 达17.43IE『/mL.酶的最适反应pH为9.0,最适温度36℃. 关键词:海洋真菌H一19}碱性脂肪酶;液态发酵}酶学性质 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各种组织及许多微生物中,能催化水解、酯化、转酯化和醇解等一系 列不同类型的反应,在食品,轻工,皮革,造纸,医药,能源,手性化合物的拆分与合成等领 域有广泛的应用‘卜钉。目前,脂肪酶主要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多数脂肪酶产生菌是 从土壤,油脂厂,工农业废水废渣等处筛选得到,而从海洋中筛选得到脂肪酶产生菌的报 道较少,且多数是细菌和酵母“一5]。本文从青岛海域附近采集的样品中筛选分离得到一 株产脂肪酶的海洋真菌,经过对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发现为碱性脂肪酶且最适作用温 度较低,这对作为洗涤添加剂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对其液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为 后续工作的研究打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菌种 海洋真菌H一19从青岛浅海滩采集后分离纯化。 1.2培养基 1.2.1斜面保种培养基:PDA培养基 1.2.2斜面产孢培养基:葡萄糖6%,马铃薯60%,琼脂2%,人工海水[6]1000mL 至8.0。 基金项目: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合肥学院科研发展基金 作者简介:穆文侠(1982一)女,微生物学硕士研究生. 蔡敬民(1963一)男,通讯作者Email,caijingmin@hfuu.edu.cn 朱兴德、张丽丽分别为2006届。2005届本科生 668 第四次全国发酵工程学术讨论会 1.2.3分离霉菌培养基:PDA培养基(加人工海水) 1.2.5液态发酵基础培养基(%): 葡萄糖0.5,豆饼粉1.5,人工海水(装液量60/250mL) 1.3方法 1.3.1分离方法:将试样稀释至一定浓度,取0.1mL涂布在PDA平板上,28℃培养2 天,分离单菌落,斜面保存。 1.3.2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方法:将保存的斜面菌株稀释至一定浓度,取0.1mL涂布 于油脂同化平板上,28℃培养2天,取菌周围蓝绿圈较大者,接到斜面保存。 1.3.3碱性脂肪酶活力测定方法:见参考文献[7] 1.3.4可溶性蛋白浓度测定:见参考文献[8] 2结果与讨论 2.1产酶菌种的分离与筛选 对50个在山东海域采集的水样,海泥,海沙,海藻等样品进行筛选分离,找出一株产 酶活较高的霉菌菌株H一19,其在维多利亚蓝的平板上所产的蓝绿圈较大。将其挑出平 板划线,分离纯化后进行液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2.2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2.1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以发酵起始培养基为基础,改变碳源种类,测定酶活力。发现以葡萄糖加小麦粉作 为碳源产酶活较高(见表1)。进一步研究了葡萄糖浓度梯度对产酶的影响,发现葡萄糖 浓度在0.5%时产酶活最高。另外,实验证明复合碳源可以延长产酶周期,在48—64h产 酶稳定。 2.2.2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在有机氮源中豆饼粉最好I在无机氮源中,(NH。)。S04的效果最好;复合氮源较单一 氮源的效果好。但是考虑到生产成本,氮源选豆饼粉为宜(见表2)。实验结果表明:在含 脲的培养基中H一19生长很差,可能是脲对H一19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 现豆饼粉在1%时酶活达到最高。 表1 碳源对H—19产碱性脂肪酶的影响 表2 氯源对H—19产碱性脂肪酶的影响

文档评论(0)

精品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