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局限型Castleman病超声表现两例与鉴别诊断分析.docVIP

腋下局限型Castleman病超声表现两例与鉴别诊断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腋下局限型Castleman病超声表现两例与鉴别诊断分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腋下局限型Castleman病超声表现两例与鉴别诊断分析 陈仕宇1 李琼2 冯朱斌1陈建武3   (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市人民医院超声科 325000)   (2温州市中心医院影像诊断科 325000;3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325000)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7-0057-02   例1:男,汉族,28岁,因“发现左侧腋下肿块两个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市人民医院,查体:左侧腋下触及一肿块,约鸡卵大小,质地中,表面光滑,活动度可。门诊超声检查(图1-2):左腋下探及55times;34mm低回声,边界清,浅分叶,内部回声欠均匀,可见散在条状高回声分布,CDFI示其内较丰富的短条样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左腋下实性团块(性质待定,建议活检穿刺)。患者手术切除肿块行病理活检与免疫组化,巨检描述:肿块大小7.0times;3.8times;3.5cm,包膜完整,切面白色,质中,质地均匀。病理诊断:(左腋下肿块)考虑Castleman病,玻璃样血管型。   图1:灰阶显示肿块内部回声欠均匀,可见散在条状高回声分布图2: CDFI显示其内较丰富的短条样血流信号      例2:男,汉族,32岁,因“发现右侧腋下肿块三个月”就诊于温州市中心医院,查体:右腋下及一肿块,最大径约3cm,质中,活动欠佳,无压痛。超声检查:右侧腋下见一32times;31mm低回声,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示内丰富短线样血流,超声诊断为右侧腋下低回声(淋巴结肿大?)。患者手术切除右腋下肿块活检,巨检描述:“淋巴结”一个,大小3.4times;3.1times;2.6cm,切面白色。病理诊断:考虑为Castleman病(玻璃样血管型),建议免疫组化。   Castleman病(Castlemanrsquo;s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型淋巴结增生、淋巴网状内皮瘤等,属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之一,最早被Castleman等报道[1],流行病学资料缺乏。病理学按组织特征将其分为玻璃样血管型(Hyaline vascular type,HV-CD)、浆细胞型(Plasma cell type,PCCD)和兼有二者特征的混合型。HVCD和PCCD病理表现皆为淋巴滤泡周围淋巴细胞和小血管增生,不同点是HVCD淋巴滤泡排列成同心圆结构,呈洋葱皮样改变(图3),并有玻璃样变性的小血管穿入淋巴滤泡中心(图4),部分HVCD的生发中心可见滤泡树突状细胞交织成网(图5)。PCCD的洋葱皮样结构和血管穿心改变远不及HVCD明显,而更多表现为滤泡间浆细胞成片增生,内可见Russell小体。如上述两型同时出现于病变的单个或数个淋巴结中,称为混合型。临床上按肿大淋巴结的分布特征分为局灶型(Localized Castlemanrsquo;s disease,LCD)和多中心型(MulticentricCastlemanrsquo;s disease,MCD)。LCD好发于青壮年,病理上80~90%为玻璃样血管型[2]。发病部位最常见于纵膈,浅表淋巴结起病较少见,主要发生于颈部,少数发生于腋窝或结外组织,多数不伴临床症状。治疗上一般选择手术切除,预后较好。MCD发病年龄较LCD靠后,临床上伴有器官损害、神经病变等各种并发症,且易转化为恶性淋巴瘤,治疗上选择放化疗,预后相对较差[3]。      图3:HVCD“洋葱皮”结构(HE染色,times;400)图4:玻璃样变性血管穿入滤泡中心(HE染色,times;100)图5:生发中心CD21阳性滤泡树突状细胞网(EnVision法,times;400)   由于临床LCD病例的缺乏,导致诊断医师的经验不足,被正确诊断的例子少之又少。浅表LCD的超声表现少见详细报道,李志杰曾报道一例病理确诊为PCCD的腋下LCD病的超声表现[4]。本案两例病理确诊为HVCD的腋下LCD的超声表现为国内首次,其与被数次报道的颈部LCD的超声表现基本一致[5-7],总结相关文献[4-7]得出颈部、腋窝LCD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为:1,肿块呈单发低回声,边界清楚,多数可显示包膜回声,内部回声欠均匀,内部可见片状、点状高回声,也可出现伴声影的钙化灶,无普通淋巴组织的皮髓质回声;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其内部血供较丰富,可呈多发散在短棒样血流信号,无淋巴门供血流特征,部分血供极丰富的病例,亦可似甲亢样“火海征”[7],此表现与LCD小血管增生的病理表现相符合,有一定特异性;3,脉冲多普勒(PW)测得肿瘤内部低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