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感动心灵的交响演绎
任何一门艺术,如果它探讨和表现的内容越是与人类的本质相关,也就越发具有永恒的价值。西方的交响音乐在近300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把人类的精神世界作为抽象描绘与阐发的对象,因而被视为最为珍贵的音乐财富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聆听贝多芬的一首交响曲与阅读莎士比亚的一部戏剧剧本给人带来的审美体验是极为相似的,因为它们同是撼动心灵的不朽力作,拥有超越历史与种族界限的文化内涵。面对一场经典交响音乐演出,我们在感叹音乐创造者的睿智与天才的同时,亦不能忽略演绎者们的贡献。没有他们对交响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探索,经典作品就会沦为无声的古董,失去它永恒的活力。
“在这样一个文化信息膨胀的时代,经典音乐对于青年人的吸引力日渐低迷,前景的确令人担忧。但是,这不会动摇我们捍卫交响艺术的决心。因为它的永恒价值正需要后代去追索和实现,以便让更多人最终意识到这些作品直抵灵魂的艺术魅力。”荷兰指挥家伯纳德#8226;海丁克在2008年9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2009年2月13日和14日,这位80高龄的指挥大师携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造访北京,在国家大剧院为首都的古典音乐听众带来了两场品质卓越的交响盛会。与以往交响乐团的访问情形不同的是,芝加哥交响乐团此次访华并未在宣传上刻意渲染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也没有在曲目安排上有意迎合听众的口味。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把纯正的西方交响音乐带给中国的观众,通过技术精湛的演绎彰显乐团的雄厚实力和艺术深度。这正如海丁克的一贯看法:“交响乐团无需修饰,而音乐演绎本应深刻。”
芝加哥交响乐团访华演出仅仅带来了三部作品,分别是约瑟夫#8226;海顿的《D大调第101交响曲》、安东#8226;布鲁克纳的《E大调第七交响曲》,以及古斯塔夫#8226;马勒的《a小调第六交响曲》。这些作品对于大多数中国听众而言并不熟悉,而它们却是西方交响音乐发展史上的经典力作。有趣的是,指挥家海丁克在此次演出曲目的选择上偏重奥地利音乐,三部作品的作曲家都是在奥地利的文化土壤中崛起的音乐大师。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他们采用的交响语汇却是一脉相承,有着惊人的共通性。指挥家或许认为,奥地利的交响音乐代表着这门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它融于德奥文化的血脉之中,是对人类精神内涵的音乐诠释。为此,海丁克对乐曲的演出顺序亦做了精心的安排。他把马勒的交响曲置于最前,而把海顿的交响曲排在中间,并以布鲁克纳的作品作为总结。这样的排列并不符合作品诞生的先后次序,但却暗示着指挥家希望表达的哲学深意。
2009年2月13日晚,芝加哥交响乐团在指挥家海丁克的带领下首度亮相于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期待已久的听众早已将座席挤得盈盈满满。大家争相一睹指挥大师的风采,亲耳聆听乐团闻名遐迩的“黄铜金声”。当晚的节目单异常简洁,因为只有马勒《a小调第六交响曲》这一部作品。海丁克出场时的神态安然平和,与台下欢闹的气氛形成反差。他只向听众略微示意,旋即引导乐团直入主题。就在乐曲奏响的最初数秒,人们猛然意识到当晚的演出绝非欢乐的庆典,而是一出交响悲剧。1904年,马勒在完成了他的《第六交响曲》后曾向朋友描述过全曲的悲剧属性,后来作品竟被他人冠以“悲剧”(Tragische)标题流传后世。今日看来,人们用“悲剧”一词概括全曲的确恰如其分,因为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正是他对个人乃至全人类悲剧精神的回顾与预告。海丁克明白,如何将马勒吐露的悲情化为己有,再将个人的独立思想融入全曲,这是任何一位指挥家在演绎马勒作品时必然面对的巨大挑战。马勒隐秘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使他的作品像谜一般难于把握。而后人解读它们的捷径便是以个人为主体,从音乐本身寻找诠释的灵感。在长达26分钟的第一乐章里,海丁克在严格的奏鸣曲式结构中营造了一个生死交替的戏剧场面。乐章主部进行曲式的附点节拍与副部激情勃发的长线条旋律呈现出一种深刻的对比关系。它并非简单的情感呈示,而是对人类毁灭与生存这一重大抉择的个人化思考。指挥家意识到马勒在这个问题上怀有的矛盾心态,于是在音乐处理上尽可能地将两种情绪相互融合,避免强力而武断的对比呈示。值得注意的是,海丁克与乐团的默契合作似乎更加强调生存的价值。当著名的“阿尔玛主题”从弦乐声部一跃而出时,听众仿佛瞬间被包裹在霞光之中,感受着无限的生机和暖意。在乐章的展开部里,芝加哥交响乐团用绵长的语气将琐碎的动机串联起来,从纤细的木管声部逐步扩张到灿烂辉煌的铜管齐奏。高昂的气势使人们对生命的长存更加抱有希望,而主部动机的渗入又在霞光尽头设下阴霾,强令人们回归悲剧的世界。乐章的再现部采用紧缩再现,主题的呈示显得更加凝练,摄人心魄。海丁克充分利用乐章中的休止,在激荡的音流之间营造留白的效果。它在每个段落的起始处给予听众思索的空间,深入体会生死的意义。乐章的尾声是全章主题的汇合之处,指挥家将其演绎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