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舒拉.切尔卡斯基轶事
(一)
今天在图书馆里闲逛看见一本钢琴家舒拉#8226;切尔卡斯基(Shura Cherkassky, 1909-1995)的传记,《舒拉#8226;切尔卡斯基――最后的钢琴沙皇》(Shura Chermassky―The Piano’s Last Czar, by Elizabeth Carr),不由好奇地拿来看看。这位生于乌克兰的大师,我略有了解,印象最深的是过去在某处访谈中读到他的一套练琴之道。其实,这类演奏浪漫派的大师,在那个时代实在太多了。20世纪中有那么几十年,钢琴演奏艺术达到顶峰,天才们都在变着花样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如今这类音乐听多了,还真有些审美疲劳――难怪后来的古尔德,要坚决和浪漫大师们划清界限。不过,大师的人生和求道之途在今天仍然值得一读。20世纪的欧洲,有盛世和乱世(比如Maria Hess,Georges Cziffra等等,人生都贯穿了幸福、战争与逃亡)。繁华荣耀和凄惨流离调成一锅粥,再手眼通天的天才也是命运的玩偶。
和很多大师一样,舒拉也是神童出身,4岁学钢琴就显露出天赋,7岁时就偷偷写了部歌剧,8岁时开始写管弦乐作品。他9岁在家乡首演之后引起轰动,著名男低音夏里亚宾说,“这个孩子听上去好像经历过所有的情感。”话说音乐真是神奇,能激发出“不可能”、“未存在”的东西。不过,神童这个现象在竞争激烈的演奏界,还是会引来许多争议――那时,欧洲有那么多真正的钢琴家、真正的神童(事实上成才的人,几乎无人不是神童,只是未必都早早巡演而已),但神童的损耗率还是很高的,所以很多大师对神童并不“感冒”。“神童太多了,多数什么都成不了”。这是俄国钢琴家帕赫曼的原话。他后来勉强同意来听舒拉,立刻被征服,这是后话(类似的故事在成年后的舒拉身上上演,他也拒绝去听“神童”弹琴,但破例听了巴伦博依姆, “他开始弹第一个音符的时候,我就被深深打动了。”)。总之,前辈教导舒拉要少演出。喜欢他的帕德雷夫斯基说可以收他当学生,条件是每月上台不超过两场。拉赫玛尼诺夫干脆要求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完全退出舞台生活,专心学习,尤其是学语言。
最后舒拉和父母移民美国,并选择了生于波兰而移居美国的霍夫曼当老师。霍夫曼不仅曾经是5岁登台的神童,对语言、数学甚至机械都有很高天赋,终生获得了60多种发明专利,从汽车部件到钢琴部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2岁左右霍夫曼到处演出,一年多之内排了80场,累得发烧,一位富有的慈善家克拉克(Alfred Clark)匿名提供给他父母五万美元(其中一万美元作为结束音乐会合同的赔偿),条件是让他退出舞台,直到18岁!这件慷慨之举,多年之后才被人们知道。而霍夫曼听话地退出了舞台――虽然长大后咕咕哝哝,说小时候明明可以多开些音乐会的。
我读到这里不由十分感动。富人赞助艺术家,并不太稀罕,但只有少数赞助是从长远考虑、真正为艺术着想的,其中尤其罕见的是这一桩,以“希望你不再演出”的方式,保护天才的成长。我一时好奇,搜索这位克拉克先生的资料,原来他善举很多,一向不喜张扬。他因继承遗产而富有,后半生则致力于赞助艺术,据认识他的人说,“他几乎是为别人而活的”。
话说舒拉16岁时进入柯蒂斯音乐学院,接着随霍夫曼学习。当时柯蒂斯的赞助人主要是波克(Mary Curtis Bok)夫人,她的父亲是柯蒂斯学校的创始人。当初柯蒂斯只是一所帮助移民安顿的小学校,教音乐是为了“帮助外国移民的孩子接受美国理念,成为好公民”,但在波克看来实践得不理想,因为很多有音乐天分的移民孩子无力深造。她索性投入了更多的钱,买下大楼,请霍夫曼来当钢琴系主任。
波克夫人长期供给舒拉奖学金和巡演欧洲的费用。不过舒拉一直抱怨钱不够花(因为父母没工作,靠他一人的奖学金),要求涨钱,提供旅费,说“我穷得连鞋都买不起”。据传记作者分析,当时他拿的奖学金,相当于现在的年收入近四万美元,三个人不至于活不了。而留下的信件,都是舒拉坚持要钱的,波克夫人则有时拒绝。
还有,波克夫人似乎从未建议或催促他想办法自己去挣钱,比如教学生。舒拉一直不喜欢教学生,只靠巡演来挣钱,一开始并不顺利,至少没有在美国获得迅速的成功,又不会理财。同样受到大萧条干扰、收入下降的波克夫人也没有勉强他,总是尽力支持。看上去,舒拉当时真像个受宠的孩子,而波克夫人对他充满赞扬,满口都是“我们丝毫不怀疑你有个伟大的前程。我们为你而自豪。”这样无条件的慷慨和善意,在当时似乎形成了传统和责任。当年,波克夫人的母亲把钱留给丈夫,丈夫认为自己不需要,于是留给唯一的女儿,期待她继续慈善事业,柯蒂斯音乐学院至今大名鼎鼎。
1935年,舒拉离开了霍夫曼,开始了独立的演奏生涯。此时他已经开始在美国获得声誉,也开始了旅行演出,被邀到俄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