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山村的川南老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隐匿山村的川南老街   当某些江南水乡越来越像是套着个古镇外壳的商业街,当某著名的湘西古城时常爆出宰客黑幕,当某高原明珠满街的酒吧侵蚀着原著文化的生存空间……此时此刻,在川南某个名不见经传的乡场老街上,生活却如同老茶馆里的一杯盖碗茶,波澜不惊,暗香四溢。地产商的铁蹄还不至于入侵这穷乡僻壤,粗放式的旅游开发也还没来打扰到老街的清净,老房子和青石板路还在兢兢业业地履行着百年的职责,老街仍以它最初存在的意义存在着。或许这里没有小桥流水的意境,没有建筑艺术的底蕴,没有异域文化的神秘,但在这洋溢着更多乡土气息的街道上,存留着正在中国迅速消失的传统生活状态。走近它,也许就能重回心底那段逝去的时光。      道无道   第一次听到“乐道子”这略带禅意的名字时,还以为是某处神仙道场,隐于大山深处,云蒸雾绕。其后一次夏日徒步,穿过山清水秀的峡谷,踏着蜿蜒的石板路一直走到永宁河边,路两旁的翠竹流水中斑驳的土墙和漆黑的老门板迎面而来,门板上深蓝色的小门牌解读着了它的身份:“乐道街”。乐道子就这样与我不期而遇,清寂破旧的乡场就像是颤颤巍巍的暮年老者偎于水边歇息着,任它最后的光阴随流水而逝。   2011年春节,再去乐道子,一半原因是自己心血来潮,一半是因为看到媒体上对“乐道古镇”的官方宣传,看样子是要重塑乐道子的“古老”,我希望赶在这位“乐道老者”在被重塑的“今非昔比”之前,能再留下它自然状态下的影像,虽无大用,权当记录。   由大纳公路穿过一片竹林来到永宁河边的渡口,就能望见对岸的乐道子了。乐道子码头上的摆渡老人见着我们,便摇着船过来接客。过河一元一人,老人站于船头摇着橹,船身微漾,耳边只留下一阵阵有节奏的水花声。遥想十几年前的今天,或许永宁河口的县城老街渡口也有这么一条小渡船往来于河东河西,忙着上学的小孩,快要迟到的工人,急着过河卖菜的菜农……一行人匆匆踏上渡船,随着小船慢慢悠悠地渡了河,才又匆匆散去,各奔东西。如今,横跨两岸的新桥代替了渡船,桥上往返的是一路匆匆的行人,谁也不再留恋渡船上晃悠的时刻,或许要以休闲娱乐的名义,人们才能放慢脚步重新体验了。   在天堑变通途的时代,因渡口而繁华的乐道子止不住地衰落。摆渡老人口中旧时的乐道子,是个热闹非凡的码头驿站,来此停靠的商船货船“从那个湾子(指着河上游)排到那个湾子(指着河下游)”,“正月里烧龙灯,烧一晚上都烧不完一条街”。而在今天看来,乐道子不过是两条交汇的丁字街道,一条伸向峡谷,另一条沿河而建,在船上就可看穿整个街道。古镇的存亡和水运的兴衰之间总是一衣带水的关系,和中国西南很多傍水而建的古镇一样,永宁河水运业的衰落,切断了乐道子的供血动脉,让乐道子的历史就此停滞。   因为是过春节的缘故吧,老街比上次来时有人气了一些。两条街交汇处算是现在乐道子里最热闹的地方了:两三家店铺,卖点日用家常,店门口几张木桌,围坐着喝盖碗茶的老者,昏暗的店面深处,传出麻将声声。平日里听着就烦的麻将声,现在却是这老街中最有生机的声响了。而街中大多数歪歪扭扭的老屋都是门脸紧闭,门板上用粉笔画着小孩的涂鸦。老街里还有座“南华宫”,早已了无香火,但高高挑出的马头墙还是证明了当年在乐道子中的地位。乐道子的最高建筑--三层楼的供销社和刻着“深挖洞,广积粮”的粮库是红色年代的特殊产物。巷子里的小储蓄所人去楼空,门口墙上的小黑板还记录着当年的存款利率,落款时间定格在了“1991年”。   沿石板街道朝峡谷方向走,跨过一座石桥,便看见坐落在高高石阶上的抗战小学。石阶正中一棵斜指天空的榕树爬满青苔写尽沧桑。我外公曾在这里奉献过青春,老人家现在都还津津乐道于他以抗战小学第二任校长的身份上过报纸的光荣往事。小学大门紧闭,教室里空无一物,绕进学校后院,房顶已经坍塌了一半,天井杂草丛生,只有墙上红色的标语仍顽强挺立。   这抗战小学也就是乐道子的缩影,孩子们走了,年轻人都离开了,房也塌了,只剩下这些按天过的老人们守着老宅子不愿离去。乐道子不是我曾想象的道场,它只是一座正在消亡的传统乡土文化的承载体,它承载过的繁华与沉淀下来的民俗,已经随着永宁河水一去不返。无论那坊间传说的旅游开发是否成功,乐道子也再回不到从前。与其让乐道子变成一具光鲜的空壳招揽游客,倒不如让暮年的乐道子守着这一山秀竹一河碧水,隐于这浮华的年代。      况场   川南的农村地区在公路还没修到家门口的年月里,那蜿蜒在田间的石板路就相当于主干道,串起了散布在乡间的村落场镇,人们在这些铺设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青石板上来来往往,赶集访亲。人气的聚集促成了石板路沿线街市的繁荣,况场镇的老街就是其中之一。   与况场老街相接的石板路至今仍被周边乡民频繁使用着,而新修的公路也是从镇外绕过,因此况场老街保证了人流活力的同时,老屋老街也幸运的没有被拆掉翻新,比较完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