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鸟类共享蓝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与鸟类共享蓝天   我国鸟类资源非常丰富,种数居世界前列,约占世界总种数的13%左右,因此堪称鸟类的王国。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生物圈的稳定遭受日益猛烈的冲击,使自然生态系统逐渐失去平衡。近几十年来,由于城乡建设的发展,修筑公路、开矿、扩大耕地、人工种植橡胶园等人类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侵占了大面积的森林、草原、湿地等,再加上乱捕滥猎、乱砍滥伐、环境污染等,致使大量生物物种濒于灭绝,一些重要自然资源日趋枯竭,而鸟类则首当其冲。这些因素不仅使我国许多鸟类的分布范围大大地缩小,而且使数量急剧下降。因此,采用各种先进技术开展鸟类科学研究,从而对鸟类和它们的生存环境进行更好地保护,已是一项迫切使命。      一、“再引入”和无线电跟踪      根据鸟类活动的特点,一般可以分成留鸟和候鸟。留鸟一般终年栖居于同一地域,或仅有小范围的游荡或沿山坡进行的垂直迁移,而候鸟则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定期的迁徙活动。   我国的留鸟中有不少种类是闻名中外的珍贵特产,特别是雉鸡类、画眉类等,但由于野外资源已经受到破坏,许多种类已经成为濒危物种,所以将人工繁殖群体释放到该物种的原分布区内已经绝迹的地区,使之重新适应野外环境并存活下来的再引入工作,已经成为恢复和扩大濒危物种的野外自然种群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再引入”。   目前世界上对欧洲野牛、阿拉伯大羚羊、夏威夷黑雁和生活于我国的麋鹿等物种的再引入工作已经获得成功。在雉鸡类方面,国外近年来主要对普通松鸡、彩雉和红嘴凤冠雉等进行了再引入工作,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   进行雉鸡类再引入的工作的主要方法是向原分布区内已绝迹的地区释放亚成体。在实施再引入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系统的生态生物学研究,如调查该物种的典型栖息地和依赖性食物,了解其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选择适当的释放地点,以及被引入物种的历史分布,造成其灭绝的原因等。但要实施再引入计划必须首先在人工饲养繁殖方面取得突破,包括建立优质的基础种群,建立谱系,掌握人工饲养与繁殖的有效方法,进行有效的疾病防治和免疫工作等,进而对所释放的个体进行野化训练,然后才能释放相当数量的个体,使之在野外生存、繁衍并建立和维持稳定的种群。   对于释放到野外的个体,还要使用无线电跟踪设备,这是准确掌握野放个体活动方位、地点、范围和行为的有效手段。无线电跟踪设备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两部分。发射器为太阳能脉冲信号发射型,重量一般约占鸟类体重的2%左右,使用寿命通常为5年左右。使用时,要以背负式戴于鸟类的背部,固定用松紧绳设置于两翅的下面,天线向后,与发射器硅板主体成35°角。发射器的佩戴对鸟类的正常生活没有较大的影响,大多数佩带发射器的雄鸟都能参加繁殖并获得成功。发射器信号的接收距离在平川地带可达10千米,但在山区则仅在2千米以内。因此,跟踪人员所处位置以视野开阔、地势较高的山顶处为最佳。   我国鸟类学工作者于20世纪90年代在黄腹角雉原产地之一的浙江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将人工繁育的亚成鸟佩戴无线电发射器和彩色脚环,释放到林中,取得了我国进行野生鸡类再引入的初步经验。后来,又在陕西洋县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对我国另外一种珍稀鸟类,有“东方鸟类明珠”盛誉的朱鹃开展了研究工作。      二、壮观艰难的候鸟迁徙      迁徙虽然不是鸟类所专有的本能活动,但是作为一个动物类群来说,鸟类的迁徙是最普遍和引人注目的,因而一直是动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早在秦汉时代就有关于鸟类迁徙的文字记载,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中便记录有“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的鸟类应候现象。鸟类的迁徙是对环境改变的一种积极适应本能,这种迁徙的特点是定期、定向而且多集成大群。鸟类的迁徙大多发生在南北半球之间,迁徙的类型、时间、高度、速度、路线和定向等都是鸟类学家关注的问题。   候鸟的迁徙通常为一年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春季的迁徙,大都是从南向北,由越冬地区飞向繁殖地区。秋季的迁徙,大都是从北向南,由繁殖地区飞向越冬地区,但是几乎没有一种鸟是从它的繁殖地区笔直地飞往越冬地区的,而且中途还要多次在合适的驿站作停留。   大雁是人们熟知的鸟类类群之一,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迂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当飞在前面的“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膀尖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排在它后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这股气流,从而节省了体力。但“头雁”因为没有这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可资利用,很容易疲劳,所以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雁群需要经常地变换队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