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原生态的心灵记录和生态文明的吟唱
李智红是云南著名彝族青年作家和大理青年作家群中的重要成员。笔者在阅读其散文集《布衣滇西》的过程中,感到在其文化意识、价值趋向上有着强烈的生态文化意识,体现出了对原生态心灵的记录和生态文明的吟唱。
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随西部开发带来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强力推进,在现代性的转换中成为重要的人文景观。但开发带来的现代文明和生态恶化的悖论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环境生态作为社会生活的承载体,是环境学家和作家们关注的焦点,生态意识在此背景下逐渐形成。有着强烈生态意识的李智红用文学的方式来阐释着对环境生态整体观的理解。在他看来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母亲。于是从小在林间山边奔跑嬉戏的他养成了对大自然的极深厚的感情,始终以一颗博爱之心感受着自然万物的声息,表达着对自然的顶礼膜拜和衷心热爱,呈现在其散文中最多的是他最熟悉、最铭记肺腑的乡野美景,他满怀深情地吟唱着他对自然万物的关爱悲悯和对家乡民众的既平凡、艰辛又有着向上奋争的可贵生命强力的赞美。让人随处可以感受到家园、河流、树木、高原、燕子、土酒等意象,感受到他对自然山水清丽脱俗、醉人心魄的纯美的原生态的诗意描绘和赞颂,更能体验到他对无污染、无喧嚣的环境生态的陶醉与纵情放歌,以及从哲思的高度对人类“诗意栖居”的生存未来的思考。
一、对自然山水生态和原生态生活的诗意撰写
读《布衣滇西》散文集,浮现在眼前的是那条用了较多笔墨描写的养育他的母亲河――板桥河。那里有他童年的乐趣:与伙伴在河边放牧牛羊,在河里摸鱼、游泳、打水战,在河滩上烤鲜鱼、捉石蚌、抓爬沙虫。它不是一条寻常的河,作者与它有着“永远也难割舍的血缘”。它还赋予老家这块贫瘠的黄土地以生机与活力,它“美好地沉浸在晴朗的天空下,像一匹轻柔地铺排开来的透明的丝绸”。在如此美丽的河边一代代的彝家儿女在石碾上舂着粑粑,也舂着他们的岁月。有时“板桥河更像一位饱经沧桑、饱经世故的老人”,柔美、沉着与平稳地流淌着。在作者的记忆中,它从未有过“一次真正的泛滥,也从未吞噬过任何一个落水者,甚至一条狗,一只鸡,近乎童贞的清澈”。它那刻骨铭心的清澈在悠悠的流淌中启蒙着作者最初的关于诗歌、爱情、远方的美的梦想,并“最终引领我沿着它清清的流水走向,走出大山,走向另一个比故乡更广阔、更丰富的五彩世界”(《故乡的河》)。此河是作者的生命之源,也是其精神的寄托和抚慰。他把自然之河与人生的变化、历史的沧桑相结合,与自我的成长相交织,从而构成一幅幅极具生命意味和哲理意味的图画,让人们在自然生命中感悟到人类的生命。
他笔下的家园也是美丽的、自然的。在博南古道边的一个叫初一铺的古镇上,有千年寒梅、有满地的水晶石榴;有竹林、黄果林、芭蕉林掩隐中的古村落王家庄;有随处可寻的手工制品见证着丝绸古道悠久深厚的马帮文化的杉阳古镇。他出生于“满目所见,不是苍茫的群山就是深邃的峡谷”的澜沧江旁一个彝寨里,这是被古老而悠久的传统习俗和烟火气味所笼罩着的美丽而朴素的乡间。寨子里有深不可测,永不枯竭的甜水井;河岸边父亲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嘴里叼着长长的紫竹烟管,正吆着他心爱的老牛,悠然自得地走向不远处的田野。在临近河边的那座古老的茅屋檐下,穿着彝族服饰正在专心致至地刺绣的少女是即将出嫁的彝家妹子;耕田垦地的季节里在古道山梁上会飘来奔放粗犷、苍劲豪迈的牛歌;家乡的天空永远是瓦蓝和高远的,天空中有的是悠闲地轻轻梳理羽毛的鸟和展翅奋飞的鹰。这大山深处原野上的菏塘“偶有轻风拂过满是藕塘的阡陌,便会生发出银子做的铃铛儿的那种声音,脆脆的,直惊得那藕塘里的小蝌蚪小鱼儿慌慌地直往清粼粼的深水里蹿”,这里的乡土永远“散发着旧时光气味、干牛粪的芳香”……
随着这些文字的描摹,我们会看到一幅幅田园的、乡村的、古朴宁静的画卷,那正是作者居住在尘嚣中干渴内心暗许的故园,也是作者精神的栖居之地。
李智红散文的生态意识还体现为对自在闲适的生活的描写和对人类生命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和谐相爱、豁达心态的深切体味和共创诗意栖居的赞美。在大山峻岭的山寒水瘦的黄土高原上,生活着自在自适的彝乡人是他笔下反复出现的景致:早出的农人,扛一架犁耙吆两头老牛,白青石古道的深处蹒跚走来。饱经风霜的老脸上挂满着一副在野高人般的神情恬然地融入了山脚下那一片烟雨迷蒙的水墨画般的田野。几头不着家的毛驴、山羊和一大群鸡鸭,在显现得有些肮脏的小巷中,自由自在地游荡着。在几家挂满蛛网尘灰的、老旧而腐朽的门板后面,三五个满脸灰泥的小孩正大睁着惊恐而好奇的眼睛偷偷窥视着陌生的行人;在一个满山遍野的阿着树都挂满沉甸甸红色果实的秋天,一个个美丽而善良的彝族少女会吹着她门心爱的口弦,恬静地走进小伙子的心里“从这座山梁到那座山梁,就是他们人生最长的路。从这条大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