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援藏路上树丰碑
援藏,是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从中央到各省市都耳熟能详的一个话题。西藏由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发展基础异常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贫困、各类人才匮乏。多年来,党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把西藏的发展时刻挂在心上,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改变西藏贫困落后的面貌。1994 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做出了全国支援西藏的战略决策,确立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政策;2001 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对口支援工作在原定10 年的基础上再延长10 年,把西藏73 个县(市、区)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据统计,开展对口支援工作13 年来,先后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18 个省市、61 个中央国家机关和17 个中央企业分五批共派出3747 名援藏干部,为西藏提供援助资金近百亿元。
一批批援藏干部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雪域高原,他们以建设西藏、发展西藏、稳定西藏为己任,为了西藏经济的发展,为了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走乡进村、到企业、入农户、理思路、订规划,争取项目,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对口支援省市、企业在资金、项目、物资等方面给予西藏大力支持,一大批援藏项目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这些项目涉及农、牧、林、水、电、交通、能源、生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城镇建设等诸多领域,极大地改善了西藏的基础设施状况,增强了西藏的物质基础和自我发展能力,为西藏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批援藏干部走了,又一批援藏干部来了,他们用辛勤和汗水,在雪域高原创造着人类发展和繁荣的奇迹。2007年6月,第五批援藏853名干部陆续奔赴雪域高原,在蓝天下这片最美丽的净土上,开始了他们不平凡的人生之旅。
日喀则市江当乡玉珍双目失明已6年之久了,2006年9月,山东省援藏医疗队成功为她实施了白内障手术,使她重获光明。
“现在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多年的眼病让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生活很不方便。这次从山东来的医生免费为我做手术,我从心里感谢党和政府。”玉珍老阿妈说出了广大藏族同胞的心声。
西藏是世界上白内障发病率最高的地区。2006年8月,由眼科专家组成的山东省援藏复明手术医疗队相继踏上高原,先后在日喀则地区医院和白朗、南木林、聂拉木、昂仁等县对560余名藏族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治疗。
使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的援藏工程被当地干部群众称赞为“建在老百姓心坎上的工程”,援藏干部被称为“播撒光明的使者”。
近年来,随着援藏工作的不断深入,西藏的城乡面貌正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
“过去,我家住在离这里十几里的地方,靠放牧为生,现在除了放牧,我又开了这个小商店,卖些粮油食品和羊肉、牛肉、酸奶、奶酪,房子也是援藏干部帮我们盖的。”在那曲县罗玛镇杭州农贸市场仁庆达杰的粮油店里,仁庆达杰一边热情的张罗着给我们打酥油茶,一边用刚刚学会的普通话表达着他内心的喜悦。
罗玛镇是纯牧业大镇,处于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沿线,区域优势相对明显,在那曲县的援藏干部决定把发展沿路经济带作为罗玛镇经济发展的平台。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这个由浙江杭州、嘉兴市投资援建的高原小镇在荒原上建了起来。杭州西湖路、嘉兴烟雨路勾勒出了小镇的轮廓,农贸市场、兽防中心、综合服务楼、文化科普中心和嘉兴小康居住区使世代放牧为生、散居在草原上的牧民在原有的生活方式之外,又多了一些内容。
这些,只是我们在援藏工作中采撷的几朵小小浪花。对口援藏工作实施以来,在西藏广袤的大地上,每一天、每一刻,都发生着许许多多藏汉民族血脉相连、亲如一家的感人故事,传颂着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为了西藏的建设呕心沥血、共谋发展的动人诗篇。
卓嘎不满两岁时母亲离开人世,她和奶奶相依为命。勤奋的孩子考上了亚东县中学,但听力不济几近失明的奶奶需要照顾,家境成了卓嘎读中学的难题。卓嘎说1997年4月20日是她终生难忘的日子,来自上海的援藏干部潘栋梁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决定帮助她完成学业。到了初三,潘栋梁离藏回沪,新一批援藏干部李明接着资助卓嘎完成学业;2001年6月,李明完成了三年援藏工作返沪,接任他分管亚东教育的李友钟又接过了资助卓嘎完成高中至大学的重任。就这样,卓嘎在援藏干部的关心支持下,顺利完成了学业。
卓嘎说:“叔叔们就像我的父亲,关心我,爱护我。不仅给我购买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还教我做人的道理。是一批接一批援藏叔叔们的资助和培养,改变了我的命运。”
无悔的青春/撒在/无边的高原/特殊的经历/留在/特别的回忆/淳朴善良的人们/赋予了我生命崭新的意义/怎么能丢弃/世界屋脊上曾经刻下的印记。
这是一位在阿里工作过的援藏干部写的一首小诗,每一个在西藏工作和生活过的援藏人,都对这块土地有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