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戏剧艺术样式间的融合与排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前戏剧艺术样式间的融合与排斥   戏剧是综合性特征最为突出的舞台艺术。特别是我国传统戏曲,集中了歌、舞、诗、念、唱、打等诸多表演方式,保持和延续了东方戏剧特有的综合融通、浑然一体的审美魅力。而我国的话剧是“舶来品”。它与戏曲品格不同,完全以人物对话为根基,通过台词和动作推进剧情发展,舞台风貌与戏曲截然不同。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人们普遍不满意话剧严格摹仿现实、还原生活幻觉的表演体制和以对话推进剧情的叙述方式。呼唤话剧从单调沉闷的对话手段中解放出来,借鉴传统戏曲念、唱、做、打,甚至原始宗教戏剧的面具、傩祭等手法,恢复戏剧原始性、综合性、假定性的基本特征。通过20年的探索和实验,当前的话剧已经充分借鉴了歌舞、音乐、哑剧、木偶、电影、雕塑、绘画、时装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方法,把单纯的台词对话表演,拓展为立体的、综合的复合型表演。并且,衍生出“音乐话剧”、“史诗话剧”、“时装话剧”、“摇滚话剧”、“环境话剧”、“社区话剧”、“街头话剧”、“酒吧话剧”等名目繁多的话剧概念。与此同时,传统戏曲也在话剧改革风气的浸染下,不甘古老和寂寞,纷纷在灯光布景、音乐设计、人物唱腔、武打表演等方面,借鉴话剧的逼真写实、雕塑的立体造型、舞蹈的时尚套路、时装的现代风味、歌曲的流行旋律……特别是在灯光布景上还原自然环境,追求生活幻觉,以期满足当代观众快节奏、重娱乐、求互动的审美需要。戏剧舞台从未象今天这样丰富驳杂、多元共生。戏剧艺术的融合性、边缘性、模糊性、杂生性态势十分突出。   当前,戏剧艺术样式之间的高度碰撞和融合,给舞台带来许多新的生长机会和陌生面貌。   第一,恢复和确认了戏剧的“假定性”特征,创造了更灵活的舞台时空。   过去话剧的“四堵墙”理论,要求舞台,包括道具、布景、灯光最大限度地模仿自然,为演员提供逼真的生活环境,通过演员的表演摹拟生活情景,给观众造成幻觉真实。这种戏剧理念长期影响并制约我国话剧发展。而现在的舞台,推倒“第四堵墙”的呼声很高。剧作家和导演从戏曲写意得到启示,尝试用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方法去阐释舞台真实。突出的特征是:对舞台时空的调度更加自由灵活。很多戏设计现实时空与虚拟时空迭合,尝试无场次戏剧模式,摆脱传统的分幕分场,完全用传统戏曲景随情移,以人带景的技巧,内容上则穿越时空,沟通古今,把历史人物与现实人物进行特殊组合,形成完全开放的舞台构架;还有很多戏剧,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逻辑联系和发展过程,用各种表演形态进行组合。有话剧片断,有哑剧摹拟,有现场访谈,有声乐舞蹈,有时装展览……情节变化和跳跃极大。特别是舞台上开始出现大量的非理性戏剧情节,诸如回忆、想象、梦境、幻觉、联想以及来自远古上苍的千军万马,游梦惊魂式的故事、传说、寓言、象征……都要通过音乐、舞蹈、面具、史诗、哑剧、对歌、雕塑等方式,转换为舞台上观众可感知的戏剧语汇。   在转换话剧幻觉真实的过程中,戏剧界对“间离手段”的使用,有独特的理解和把握。一是舞台上大量使用“叙事体”。比如引进歌队、舞队、解说人、说书人等。他们不是“代言体”演员,而是剧情的解说者、调侃者或连缀者。有的话剧一边安排演员进行哑剧式表演,一边用解说演员进行戏弄或解说,在一种特殊的舞台规则中实现语言与表演的剥离。二是演员不担任固定角色,而是根据情节需要,随时转换身份。个别演员甚至戏里戏外,“跳”出来,又“跳”进去,自由连缀,任意穿插。类似于传统戏曲中的“二丑”,常在舞台前“打背供”。加上现在各种面具的使用已很普遍,演员或带上动物的头饰,或带上古老的傩面,装扮性很强。观众也在戏剧的“迷醉”与“清醒”之间找到欣赏的恰当定位。   第二,强化和突出了戏剧的“综合性”特征,拓宽了更丰富的表演思路。   如今人们“操作”戏剧的主观愿望很强烈,戏剧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舞台主观色彩突出的表现,是剧作家和导演“嫁接”戏剧的胆量越来越大,改造戏剧的手段越来越多,驱使戏剧走向更新阶段的“综合”。现在的话剧加上音乐表演,已是司空见惯。有个获奖剧目就标明是“音乐话剧”。整出戏用优美悦耳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江南歌谣共同演绎,主题音乐和主题唱词流贯剧情,萦绕舞台。给话剧主要人物配置主题音乐,也不是个别现象。甚至有一出“话剧”,主要角色无一句台词,由演员怀抱吉他演唱完成,尽管音乐都是原创。话剧中大加形体表演,包括雕塑的造型、定位手法,也不稀罕。大量的摸、爬、翻、滚、打充斥舞台。有的导演改造翻新传统经典话剧。原作中的“停顿”、“沉默”、“旁白”处,或在背景中安排飘逸的人物幻形,或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帮衬歌声。话剧加上适当的朗诵表演和整体造型,就称之为“史诗话剧”。其特征是气势磅礴,舞台壮阔,浮雕感强。当然,与一些话剧忽略台词做法不同,有的话剧对语言的渴求,又到了极致。有出话剧满台都是顺口溜、绕口令、民谚、俗语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