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意思表示错误之基本问题-新学林
第一章 意思表示錯誤之基本問題.1 .
第一章 意思表示錯誤之
基本問題
一 問題之說明
錯誤,不僅為人生所不可免,且為法律秩序所面臨之難
題,此非惟於刑法犯罪論中之錯誤為然1 ,於民法意思表示之
錯誤又何獨不同。依我國傳統見解,民法上意思表示之錯誤,
係表意人之意思與表示不一致,而為其所不自知2 。具體個案
中,表意人及受意思表示影響之人利害狀態千差萬別:在錯誤
之發生原因,有純起於表意人個人之情事,有係意思表示相對
人或第三人所引起;錯誤是否於相對人亦不知,或為其明知或
可得而知,也有等差;相對人是否因意思表示而為一定之行
為,如支出一定費用,或拒絕其他要約等,皆可能不同。法律
如何折衝其間,公平解決其間之利益衝突,顯非易事。
1 參照,林山田,刑法通論,1983 年,頁 126 以下。
2 王澤鑑,民法總則,1983 年,頁 296 ;鄭玉波,民法總則,修訂
初版, 1982 年,頁 251 ,定義為:「表意人之表示,因誤認或不
知,致與其意思表示偶然的不一致。」,其他學說皆類此。此類定
義,對法律之學習容或有助益,欲以此推知所有之答案,不啻緣
木求魚,更不能公平解決法律紛爭,且無法彰顯法所欲實現之價
值與理念,故本文不以「下定義」為討論之始業也。
.2 .契約錯誤法則之基本理論
我國民法意思表示錯誤之規定(第 88 條至 91 條),雖大
致繼受德國民法第 119 條以下之規定,在若干關鍵之處,卻又
偶有獨創之作。其中最具特色,使錯誤理論之光芒盡失者,首
推第 88 條第 1 項但書之規定:「但以其錯誤或不知事情,非由
表意人自己之過失者為限。」此種立法者之神來之筆,成為錯
誤規定之好望角,經過者鮮有不觸礁者。蓋錯誤之意思表示為
表意人所為,若未深究表意人之過失在錯誤規定中之意義,則
錯誤鮮無不可解為表意人自己之過失所致3 。綜觀我國法院關
於錯誤之判決,不僅在數量上屈指可數,且殆無成功撤銷錯誤
之例,似可得明證。就此在法律行為論中重要之問題,實務之
回應若是冷淡,似有重新反省檢討錯誤理論之必要。
除上開理論探討之必要外,本文亦希望對法律系學生學習錯誤
理論有所助益。蓋法律行為理論為德國民法高度概念化思考下
之產物,極盡抽象概括之能事4 ,欲掌握其概念並運用裕如,
非全盤了解民法不為功。將法律行為之學習置於法律學習之始
業,本有未當,初學者若未能了悟契約,尤其買賣、租賃等債
權契約,為法律行為最重要之適用對象5 ,而隨抽象之概念浮
3 王伯琦,民法總則,1961 年,頁 162 ;關此問題之深入檢討,下
述,三、D 。
4 法律行為(Rechtsgeschäft )一語,依 Zweigert/Kötz, Einfürung in
die Rechtsvergleichung, Band 2, 2. Aufl., 1984, §1 I ,為Hugo在十九
世紀初引進德國之法律用語,歷史尚淺,但法律行為論卻為德國
普通法及現行民法發展之重心所在。
5 民法總則關於法律行為之規定是否得無條件適用於身分行為,頗
有爭論,參照,戴炎輝.戴東雄合著,中國親屬法, 1986 年,頁
7 。再者,第88條至第 91條,不能適用於身分關係,但得適用於
同為財產法之物權編,參照,王澤鑑,民法總則編關於法律行為
第一章 意思表示錯誤之基本問題.3 .
沉,勢必無法體會法律行為論在實際法律生活中之面貌及真正
意義。
意思表示錯誤之問題,殆無不發生於構成債權契約之要約或承
諾上,而與契約是否因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有如影隨形之關
係。就個人學習民法之經驗以言,意思表示之錯誤為法律行為
中最難掌握之問題之一,亦為了解之困難所在。本文縱無法於
理論之建樹上有貢獻,亦願藉實例之討論對法律之學習有若干
之助益。
本文之標題既曰「基本問題」,則非註釋書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