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梦幻思维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渗透.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梦幻思维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渗透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梦幻思维与宗教思维和审美思维三者的关系,以元杂剧作家汤显祖的《南柯记》与《邯郸记》为例,以及戏剧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对研究中国早期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早期戏剧所表现出来的虚幻性,理想性,寓意性作了深刻的剖析。   [关键词]梦幻 思维 传统 戏剧 渗透      中国戏剧是在传统的世俗的宗教祭礼中诞生的。古老的宗教礼仪活动,尤其是祭祀活动,为戏剧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戏剧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血源关系。那种香烟缭绕,牺牲陈列,肃穆虔诚的宗教祭坛,成了后来粉墨登场,轻歌曼舞的戏剧的温床,祭天礼神的粗犷的呼号,激昂的歌乐,娇美的舞步,成了后来唱念做打的戏剧世界。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进程,宗教精神的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戏剧艺术的肌体,造就了中国戏剧独特的风貌。中国戏剧和中国的宗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宗教思维的心理起源是人的梦境。梦,可以复现渺茫的过去时光,可以重现悲喜的现在的遭际,可以预示模糊的将来的事件。梦,可以补偿欲求的匮乏,可以满足精神的需求,可以发泄心理的郁积,可以编织绮丽的幻象。梦可以使人们在呼吸间穿越千古,在静止中游历四方。在梦境中,思维和躯体,感觉与肉体似乎是分离的,不相关联的,沉睡的躯体无法维系活跃的思维,麻木的肉体难以阻挡灵动的感觉。那么,梦的这种思维与感觉究竟来自何方?由谁来操纵呢?于是人们就创造了灵魂。灵魂虽寓身于身体之中,却不由身体控制;虽与人息息相关,却不与人长存共在。灵魂是不死的,是永恒的,是超人的,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由此就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产生了鬼魂崇拜的观念――产生了宗教思维。宗教思维乃是梦境思维条理化,理论化的产物。   在梦幻思维,宗教思维和审美思维之间,有一条不可分割却难以目见的血缘纽带。梦幻思维是宗教思维的胚胎,而宗教性的梦幻思维直接启迪了审美思维。   第一,梦的虚幻性,导致了宗教思维对现实的虚幻性的认同,由此启迪了超越现实的审美思维。梦中的景象,境况,无论多么美妙,多么迷人,多么风光明媚,情意缠绵,但毕竟是梦而已,而不是现实,梦醒了之后只能留下淡淡的迷惘的记忆。梦境和现实的强烈的反差,经过宗教的解释,成为客观现实与宗教境界的鲜明对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般若经》。)“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古尊宿语录》卷4。)在宗教思维中,现实的虚幻,不可靠,不可恋,犹如梦境,只有宗教界才是真实可凭的,是清静幸福的乐土。宗教思维总是神往和迷信非现实的彼岸,并将此岸的实在性也视为彼岸的神秘性的感性显现和标记,这不能不有力的启迪了自觉地将现实虚拟化,艺术化的审美思维。   第二,梦的短暂性,导致了宗教思维对人生的短暂性的认同,由此启迪了追求永久之美的审美思维。无论多么旖旎迷离的梦境,总是短暂的,人们不可能长久地沉溺于梦幻之中,却可以长久地品味梦幻的魅力。梦境的短暂而理想与现实的漫长和丑恶的强烈的反差,经过宗教的解释,成为客观现实,尘世人生与宗教境地的鲜明对照;前者是短暂的,有终结的,迫近灭亡的恐惧;后者是长久的,无止境的,摆脱生死的羁缚。佛教告诫人们;“……世间无常,无有牢固,皆当离散,无常在者,心识所行,但为自欺,恩爱会合,其谁得久,天地须弥,尚有阴坏,况于人物,而欲长存,生死忧苦,可以厌矣。”要想脱离诸苦,只有超脱人生,逃出无常的圈子。(转引自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5页。)宗教思维的这种对永恒的理想境界的憧憬,不能不有力的启迪了以永恒的美反观现实的审美思维。   第三,梦的寓意性,导致了宗教思维对神秘主义的认同,由此启迪了有着深刻寓意性的审美思维。古人往往相信梦是一种征兆,或吉或凶,自有寓意。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就产生了梦兆迷信,周代还专门设立解释梦兆吉凶的圆梦官员,还制定了一套占梦理论,如《周礼,春官》:“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一日正梦,二日噩梦,三日思梦,四日寤梦,五日喜梦,六日惧梦。”解释梦兆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只要类比的通,美梦可以解释成凶梦,噩梦也可以解释成吉梦。总之,梦是人与神沟通的途径,梦兆是神灵给人的信息,因此很有寓意,梦境与现实的寓意关系,经过宗教的解释,成为宗教境地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正如《宇宙之谜》的作者海克尔所说的,天堂地狱只不过是现实生活的“增补订正版”而已。(德恩格斯?海克尔:《宇宙之谜》,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3页。)宗教思维这种以寓意性的图景反照现实的特点,不能不有力地启迪了以寓意性的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审美思维。   从人类思维的发展史来看,宗教思维的发生无疑要先于审美思维。但是,宗教性的梦幻思维与审美思维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