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逆流轻舟进更勇,苦寒梅花香自来.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逆流轻舟进更勇,苦寒梅花香自来   【摘要】传播媒体的商业化、低俗化导致了媒体暴力,媒体虚假等不良现象的产生,这些现象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百害而无一益。面对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能完全阻挡,只有从根基上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保持受众文化和价值观的独立性。才能有效的抵制媒介带来的一定负面效果,才能创造和维护健康合理的媒介生态环境,使受众与媒介之间保持着和谐互动的良性关系。   【关键词】媒介素养 媒体暴力 青少年暴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沟通思想最重要的渠道。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人们对媒体也更加依赖。但很多媒介在商业化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抢夺更多的受众资源,甘愿降低自己的公共批判功能,增大时段和版面报道虚假新闻、暴力事件等。久而久之,这些现象催生了恶之花一媒体暴力的产生。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趋势不断上升,犯罪手段愈发残忍。继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科伦拜恳中学枪击案震惊世界后,芬兰南部城镇图苏拉18岁少年奥维宁于2007年11月7日,冲八校园持枪打死包括校长在内的8人后自杀身亡,另有12人受伤。据警方调查后,称其曾经使用“自然选择者”的网名,在YouTube网站上浏览发布多段含有极端内容的视频,其中经常出现纳粹、反犹主义的标志,在互联网上,大约300人经常收看他发布的视频。受到狂热追捧后,奥维宁疯狂制造血案。在我国。不健康的影视作品和书籍也给青少年带来的巨大的消极影响。山西朔州16岁少年刺死班主任,浙江缪云女教师家访时被学生掐死,北京大四学生刀砍法学教授。据有关报道介绍,某学生由于经常性收看暴力电影,心中树立了暴力解决问题的想法,在与同学产生了矛盾后,用匕首当胸刺其两刀,致使同学因失血过多当场死亡。据后来供认。他当时还以为没事。同学死亡时,他才如梦方醒。他说,电影里的人被刺几下是没事的,一会儿就能起来,可是没想到并不是这样。   以上的一幕幕看似限制级电影中的情景,但却发生在一些只有花季少年的身上,这些本该团结友爱,昂扬向上的学生,却漠然地将武器对准了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在这些暴力事件频发的背后。教育与家庭因素固然密切相关,但暴力内容充斥各种媒体却是造成案发层出不穷的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其对青少年的危害尤甚。青少年作为各种媒体的重要消费者,除了上学和休息,花在媒体上的时间比其他任何活动都多。然而,现代媒体大都不同层次的宣扬了暴力,大量的实证研究已用科学数据确凿地证明,媒体暴力极大影响了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暴力思想和情感。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一个美国青少年18岁之前在各种传媒上能看到4万起谋杀案和20万起其他暴力行为。在我国,虽然法律禁止青少年接触暴力、色情文化,但实际上缺少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而基于利益等原因,在各种网站,电影,甚至电视节目中频繁出现,屡禁不止。儿童专家斯特拉伯格指出:“孩子们从媒体中得到的信息是:作为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使用暴力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在宣扬暴力的影视片中,那些所谓伸张正义的杀手,不但不受任何法律制裁,而且是被当作英雄加以歌颂的。这对于一个十几岁、是非分辨力还不太强的孩子来说,自然就起了一种蛊惑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故事性的过度追求,也会造成媒体报道的负面效果。在《今日美国》的校园枪击报道中,有学生逃生的具体细节、凶手的表情和动作,有学生充满恐惧的心理描述。这种写作手法尽管真实和客观,但几乎与美国商业电影中的枪战片并无二致。这无疑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我实现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青少年暴力犯罪中,不少精神动力就是出于模仿英雄所产生的自我实现感。在他们所谓的英雄崇拜中,感受更多的是一个人有了力量后就可以得到很多想得到的东西。而且从中能找到自尊感。他们所想获得的并不仅仅是物质的占有、对他人的伤害,很多时候还有对自我感觉自我力量的肯定。在1998年4月美国宾夕法尼亚的校园枪击案中,14岁的凶手安德鲁?维斯特曾告诉他的朋友,他要向3月份阿肯色州校园枪击案中的米歇尔?约翰逊和安德鲁?戈登学习。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血案中,凶手赵承熙在邮寄给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材料中提到的“像埃里克和迪伦这样的烈士”,指的就是4年前科伦拜恩中学枪案中的凶手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博尔德。案发后,在媒体潮水般的报道中,案件可谓“家喻户晓”,凶手可谓“一枪成名”。这种新闻报道,使得有作案潜意识的人有了更多的模仿对象,犯罪倾向受到了更多的刺激。使得现实世界的灰暗面向青少年稚嫩的世界观中投射阴影。随着人类价值观走向多元,传统的道德、理想不断地被肢解、改变。当媒体不断放大社会“真实的”一面时,也正在不知不觉地“改造”着他们的头脑与神经。频发的暴力事件背后,今天发达的媒体或许正在为其推波助澜。   如今的人们生活在被信息所包容的世界中。媒体的发展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