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乐舞《霓裳羽衣》.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乐舞《霓裳羽衣》   [摘要]《霓裳羽衣》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乐舞作品,其历史与现实影响深远。在许多对往昔开元、天宝盛世进行回顾的诗歌与小说中,将此舞的创作与首演归到了杨贵妃的身上。乐舞《霓裳羽衣》属于法曲,其主要特点是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   [关键词]乐舞 《霓裳羽衣》 舞蹈      一、乐舞《霓裳羽衣》来由探析      1、创作时代背景   本文对玄宗时道调法曲《霓裳羽衣》的来历,试做简要的梳理和分析。在社会政治、经济方面。唐朝前、中期,对外开拓疆土,威震四方:对内实施相对安定、统一的政策。政策的开放与交通的发达,不仅带来了繁荣的贸易,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乐舞以及多种宗教。在文化、生活方面,唐代社会上层与下层、南方与北方、中原与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都达到了充分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新的审美风格。在这大交流时期,异国的乐舞艺术被大量引进、吸收和创新。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艺术,离不开这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此外,唐代是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的时期,道教作为国教,对唐代的乐舞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代道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唐代乐舞艺术的繁盛,与统治者在文化政策上的措施与倡导也是密不可分的。陈嘏《霓裳羽衣曲赋》“我玄宗心崇至道,化叶无为,制神仙之妙曲,作歌舞之新规。”唐玄宗是个热爱乐舞艺术、通乐舞、精乐律并且信奉道教的皇帝,他作有很多以仙、道故事为题材的曲子,如《凌波仙》、《紫云回》、《龙池乐》、《得宝子》…--。目前。大多学者认为《霓裳羽衣》曲的散序部分是玄宗所作。   2、舞蹈的来历   《霓裳羽衣》的深负盛名,很大程度上与杨贵妃擅演此舞有关:白居易《江南遇天宝乐史》:“贵纪宛转侍君侧,体弱不胜珠翠繁,冬雪飘瓢锦袍暖,春风荡漾霓裳翻。”于是在许多对往昔开元、天宝盛世进行回顾的诗歌与小说中,将此舞的创作与首演归到了杨贵妃的身上。   后人在小说、诗歌、戏曲中刻画杨贵妃这一人物形象时,多提及杨贵妃从月宫中学得此乐舞。并改编后舞于“翠盘”之上。但《霓裳羽衣》舞的真正作者是否就是杨贵妃,至今仍是个谜,有待进一步考证。关于此乐舞的生成问题,众多记载都将这一完美的作品归为月宫中所得。给予了它一个不同凡响的身世。仿佛唯有使人相信此作品是即兴而作、是奇迹般的一挥而就时,才生出圆满的效果。后世众多的诗歌、小说也都助长了这种幻觉,把创作开始时那种盲目抓取的纷乱、留神倾听的梦幻等因素引入神话中,使观众和听者陷入如幻的心境。      二、中国古典舞《霓裳羽衣》      乐舞《霓裳羽衣》属于法曲。其主要特点是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月露满庭人寂寂,霓裳一曲在高楼”,此曲表达的正是与“月”相一致的清新、淡雅之美。起先,此曲“长衰若缓而若急,雅音或断而或连。想奏禁城之里,如闻玉皇之前。”音乐变化无常,曲调起伏宛转,祟尚的是一种飘逸、含蓄、朦胧之美。从“中序”开始有拍,“迎拍动容”,随着节拍的开始,加入了舞蹈部分。其中“想其奏也,示安宁、尚敦朴,明乐之雅正。辨乐之清浊”节奏缓慢,曲调自然、平和。从“破”开始节奏加快,但“急歌和气而韵长……听之而雅正,斯在闻之而奸邪不生”,乐曲急而不乱。曲调极力模仿着想象中的神仙之曲。乐舞所表现的主题与意境正是与“月宫”有关。“玉树长飘云外曲,霓裳闲舞月中歌。”此乐舞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乐曲在空际回荡,仙子在瑶台曼舞这样一种神幻的意境。表现的是人们对女性的和谐、宁静之美的向往。月中的世界幽静、安宁和朦胧,同时也象征着“永生不老”,这也正是人们对其迷恋之处。   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杨贵妃在木兰殿所表演的为独舞形式。具有“方知回雪流风,可以回天转地”的气势和感染力。其侍女张云容表演时“罗袖动香香不已。红奠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表现的是较为轻柔、宛转的风格。其中,“回雪”与“流风”、“秋烟里”与“乍摇风”、“回雪轻”与“游龙惊”一一对应。都在强调一种动、静的变化与对比。身着轻逸舞衣的舞者有如雪花飞落一样轻轻地转旋着,中序时此舞的旋转并不是很激烈,转势的角度也不会很大。这种小动势给观众以温良、仁爱的印象,体现了“仙子”在“瑶台”飞舞的意境。紧随其后“舞风”的突然一转。又给人带来“顿挫”之美。“嫩柳池边初拂水”、“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据时云欲生”都是体现女性柔婉的动作。“拂”、“柳”、“云”这三个字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动作飘逸的特点。   表演此舞不仅注重舞台调度与四肢、躯干的表现能力,还充分运用身体细微部分的表现,例如眼神的巧妙运用。顾恺之认为,眼睛是传“神”之关键所在,是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的最集中表现。用眼睛来传情达意。会达到“传神”的效果。舞者“千回赴节填词处,娇眼如波入鬓流”、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