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丝竹遗响迤沙拉
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为争米汤地,充军到云南。”
金沙江畔俚濮彝人的这首民谣,将笔者音乐研究视线从江南环太湖地区的水乡平野引向了地处四川、云南交界大山河谷之地的“天下彝家第一寨”迤沙拉。
2006年7月,笔者专程来到迤沙拉,对该寨俚濮彝人中传承的“谈经古乐”和相关丝竹乐演奏状况,进行了采访和调查。
迤沙拉村坐落在四川、云南交界处的金沙江畔之西,是四川攀枝花仁和区平地镇所属一个彝族村寨。平地镇位于仁和区南部,东临金沙江与会理县隔江相望,西南与云南省永仁县交界,北与大龙潭乡、大田镇、啊喇乡接壤。最高海拔2367米,最低海拔937米。镇境内多为山地,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辖平地村、迤沙拉村、辣子哨村、白拉古村、波西村五个行政村①。迤沙拉村原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管辖,20世纪70年代后,始划归四川攀枝花市。全村517户,共2136人(2002年统计数),其中96%是彝族,相对于川、滇地区众多大大小小的彝族居住群落来说,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少有大型村寨,故而获得“天下彝家第一寨”的美誉。迤沙拉村的彝族,在民族划分归属上,被视为彝族的俚濮(亦作“里颇”)支系,故而即有“俚濮彝人”的称呼。2005年11月,迤沙拉村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所散发出的人文社会科学气息,更是令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社科界学者关注。
迤沙拉俚濮彝人旧时就有演奏“谈经古乐”的传统,据说其历史可追溯至俚濮彝人最初建立迤沙拉村的明洪武年间,后来经历晚明、清代、民国各代社会变革,至20世纪70年代“文革”时,已近绝响。改革开放的80年代后,经几位旧时参加过“谈经古乐”活动的老人和当年丝竹乐队成员的口授心传,这种“谈经古乐”演奏活动遂得以恢复,并用简谱的抄写形式陆续整理出25首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曲目。迤沙拉俚濮彝人“谈经古乐”的乐队,使用二胡、京胡、小三弦、大三弦、扬琴、曲笛、木鱼等丝竹乐器和小型击奏乐器,故其乐器组合属于典型的丝竹乐队性质。
据乐队成员起光禄根据老人口传曲调记录整理出的手抄曲本可知,此25首曲目名次如下:《南清宫》、《豆叶黄》、《炉香赞》、《蝶落泉》、《八吉祥》、《月儿》、《朝歌》、《五字诵》、《纱窗外》、《七字诵》、《赶舟歌》、《桂香颂》、《清河颂》、《忏功》、《梅花三弄》、《南腔》、《府库》、《并蒂莲》、《满庭芳》、《玉连环》、《懒画眉》、《浪淘沙》、《风送雪》、《开心咒曲》、《坤元妙经》。
辨识以上曲目并不困难,其中一部分与云南汉族、白族、纳西族所传“洞经音乐”传承的曲目相同,如《南清宫》、《蝶落泉》、《八吉祥》、《五字诵》、《七字诵》、《赶舟歌》、《桂香颂》、《清河颂》、《忏功》、《开心咒曲》、《坤元妙经》等。其中《蝶落泉》当为《叠落泉》的记音之误;《赶舟歌》当为《甘州歌》的记音之误。此部分曲目,不仅与笔者撰写《白族音乐志》时考察白族的洞经音乐和纳西族的洞经音乐所知曲目多数相同②,也与早前云南省宋词乐调查组所撰《洞经音乐调查记》所列丽江、下关、大理、昆明等地洞经音乐所奏曲目大多相同③。所谓“谈经”,也就是“谈洞经”;“谈经古乐”,也就是“洞经音乐”。所以,迤沙拉俚濮彝人的“谈经古乐”,应当是云南地区多民族“洞经音乐”传承的一个边缘地区分支,做出这一判断,当离事实不会太远。
然而,让笔者迷惑不解的则是,其中另一部分曲目,如《豆叶黄》、《月儿》、《朝歌》、《梅花三弄》、《懒画眉》等,在云南其他地区及相关民族传承的“洞经音乐”曲目中却很少见到,而这些曲目却是江南地区明清丝竹乐曲目传承中的一部分代表乐曲。其中《月儿》即《月儿高》,《朝歌》即《朝元歌》,《梅花三弄》即《三六》。故而《月儿高》、《三六》、《豆叶黄》之类乐曲,出现在俚濮彝人的“谈经古乐”相关曲目的传承中,可说是比较特殊的现象。特别是《月儿高》,它并不是一首比较普及的时调小曲或民间戏曲曲牌,而是一首主要在江南文人琵琶流派中传承的琵琶大曲。再联系到当地流传着的迤沙拉“‘俚濮谈经古乐’同‘纳西古乐’、‘大理洞经’的来源一致”,“但总的派系却是南派”,“‘俚濮谈经古乐’应属南派宫庭(‘廷’之误)音乐衍化而来,因为它演奏时有江南丝竹的韵味”。“就‘大理洞经’和‘纳西古乐’与‘俚濮谈经古乐’而言,虽然它们有的曲名相同,但在演奏的音乐上则完全不同。‘俚濮谈经古乐’就属于南派宫庭(‘廷’之误)音乐,而‘大理洞经’、‘纳西古乐’则带有北派味道”的相关说法④,这就更值得进行与江南地区丝竹音乐传播问题相关的讨论和研究了。
访谈中笔者得知,该村有起、毛、纳、张四大族姓,辈分相传,续记家谱。其中属于起姓家族的人称:本族家谱显示,先人于明代洪武年间,从“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迁来,是明朝入滇平乱的戍边将士后人。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