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早期电影传播中的“汕头现象”
[摘要] 中国早期电影里有很多的电影人、电影事跟汕头有关,其中部分汕头人、汕头事、汕头情更成为了早期电影的重要元素。“汕头现象”的形成与汕头特殊的地缘文化有关,其相对独立地传承和保守着古老、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电影在早期就受到间接影响,形成了尊礼教、重情节、精细化、本土化等特色。
[关键词]潮汕 潮剧 潮人电影 潮汕文化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2.011
汕头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其产业结构中音像产业一直居于重要位置,是全国最大的影音制品生产基地。然而汕头与中国的影视音像其实有着百年的不解情缘。早在中国电影的早期,就与汕头特色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部分汕头人、汕头事、汕头情更成为了早期电影的重要元素。
一、潮汕人――早期电影的开创者
1、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
郑正秋(1888-1935年,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上盐汀人)中国早期电影的奠基人。1913年与张石川合组新民公司,共同编导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使之成为中国进步电影开山之作。在中国电影史上,1913年是中国电影新时期的开端。《难夫难妻》被夏衍誉为“为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是中国第一部有情节的故事片,第一部事先写好剧本、有专人负责导演、有专业分工才投入实拍的电影,也是中国电影民族化的探索、试验。
郑正秋是中国早期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先驱者、奠基人,他的名字联系着中国电影的无数个第一。1995年10月14日,上海《新民晚报》刊登赵士苓的评论文章《1953年,影坛多事之秋》,把郑正秋誉为“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一生共编导影片40余部,是第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1923年编写了电影剧本《孤儿救祖记》,第一次为国产片带来远远超过外来影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1933年编导的《姊妹花》是中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之一,创下了在同一家影院连续放映60余天的空前纪录。
2、中国电影开拓者――蔡楚生
蔡楚生(1906- 1968年,潮阳区铜盂镇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蔡楚生和郑正秋相差18岁,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同为汕头人,他们身上都有着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他编导的影片《渔光曲》不仅在国内上映时受到广泛称赞,而且在1935年2月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47年10月,蔡楚生完成了和郑君里联合编导的,包括上、下两集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他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上海首映时连映三个月,创造了中国影片的最高卖座纪录。进步舆论称誉它是国产片的“骄傲”,“标示了国产电影的前进的道路”。
郑正秋英年早逝。蔡楚生出色地继承了恩师的事业。蔡楚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开拓精神与创作风格,同郑正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旧中国创造首映最高票房纪录的4部故事片中,其中有3部是蔡楚生所编导的:《都会的早晨》、《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
潮汕人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其精细拼搏为人津津乐道,也正是由于这种共同的性格特征,我们看到了早期中国电影在这两位大师的手里,得到了极致的发扬,他们的勤奋开拓,使源自西方的电影艺术,在传入中国不久就很好地解决了民族化的问题,并且佳作连连,这对于刚刚接触电影不久,把电影完全看做新事物的中国,是何等的难得。
再者,更是因为这种老乡加师徒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恰巧出现在中国电影的早熟时期,这对于中国电影而言不可以不说是一大幸事,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之父,但是不幸却英年早逝,而蔡楚生则在继承师父衣钵和传承电影创新和拼搏精神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作品中共同的现实主义创造理念,也很好地延续在中国电影发展的早期,再后来蔡楚生成为中国电影第二代导演中的核心人物,建国后又出任中国电影局局长,成为一代电影大师。反观这种种的联系,与两人共同的汕头性格和汕头人身份不无关系。
说到汕头电影人,其实我们还得提到一个人,那就是与前两位合称潮人电影“三杰”的中国电影史上卓有成就的一位女性――“人民艺术家”陈波儿。
3、“人民艺术家”――陈波尔
陈波儿,原名陈舜华,生于汕头一个侨商家庭,早期参加以鲁迅为首的“保障人权自由大同盟”和上海艺术剧社,开始了左翼戏剧活动,演出了《炭坑夫》、《街头人》等剧,轰动了剧坛,成为名演员。后又主演了《青春线》、《桃李劫》、《生死同心》等成为电影女明星,同时她还写小说和发表多篇文章,被誉为“女明星作家”。陈波儿与袁牧之演过多部电影、后来成为夫妻。
陈波儿集编、导、演于一身。她是中国电影史上卓有成就的女性、著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