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活着》的文化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含泪活着》的文化解读   旅日华人张丽玲的《含泪活着》,展现了一个底层小人物家庭的奋斗史,一个我们不熟悉的群体――留学生家庭,感动了中日两国观众。而在感动之余,也有不少观众发出质疑:主人公丁尚彪15年的辛苦付出真的值得吗?可怜天下父母心竟到如此田地吗?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丁尚彪看似偶然的选择实际上是一种必然,在他身上浸淫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在地决定了作为父亲的他的抉择。而透过这样一个底层人物,我们也可以触摸到置身于日本文化之中的张丽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和理解。   一、家,只是在心灵意义上   肇始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在社会伦理道德的建构中尤其着重宗族亲亲关系,特别是儒家文化,千百年来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已经内化到中国人的文化骨髓之中,在普通民众身上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含泪活着》是一部关于底层人物的影片,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有的只是底层小人物的凡俗生活。张丽玲以她敏锐的女性视角和对“家”的内涵的独特理解,将家之于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心理内涵用纪实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讲述了出来。老丁一家三口,原本可以在上海组成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却因老丁远赴日本15年而形成一个缺憾之家;随着女儿远赴美国留学,一家三口分居三个国家,“家”更是形同虚设,只能成为他们一家三口心灵的寄托与慰藉。   台湾学者刘述先曾将儒家区分为三个层面,即精神的儒家、政治化的儒家和民间的儒家。①其中,所谓民间的儒家,就是在草根层面依然发生作用的信仰与习惯,坚强地忍耐着生活的磨炼,重视家庭责任、教育的价值,维持勤劳、节俭的生活方式。而这些正是我们在丁尚彪一家三口身上所看到的。虽然女儿和妻子作为“过客”,分别在日本与老丁有过短暂的团聚,但他们一家自老丁1989年6月12日离开上海之后,就再也没有齐聚一堂。而这种独特的家庭形态,并没有影响他们作为一个家庭的所有精神文化要素。   老丁和妻子陈忻星,为了将女儿丁??培养成才,虽然不能朝夕相处、相濡以沫,看似相互之间没有尽到作为夫与妻的责任,但事实上却是为了承担更大的责任――教育好女儿。按照老丁的话说,作为国家主席的责任是把一个国家建设好,而作为一个家长的责任就是把家庭建设好,把子女培养出来,为此,即使咬紧牙关也不退缩。并且,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在这个天各一方的家庭中显得越发弥足珍贵:远在东京的父亲为女儿生日点的歌被录下、反复收听;女儿离开东京前故意装作不在乎只是为了不让父亲更加伤心;妻子赴东京前精心准备的新衣只为短短的72小时相聚;丈夫珍藏结婚时的枕套寄托着对妻子的相思;妻子发现丈夫牙齿不好后的心痛……丁??,作为父母期望所在,尽到了作为女儿的责任,不负期望,完成父母的夙愿。更可贵的是,她将这种承担责任的精神进行了扩展,致力成为优秀的妇产科医生,梦想着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迎接一个个新生命的诞生,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如果说是各尽其责促使丁尚彪一家最终能够实现家庭梦想,那么,相同的人生品格,则是促使他们能够为共同的理想而努力拼搏。如感恩思想。长期支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给了他的儿女一颗感恩的心,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要报亲恩,即作为子女对父母的“孝”。对个人而言,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人,无疑是最大的恩人,所以,丁??坦言自己所获得的成绩是和父母超出想象的付出分不开的。这种感恩又不局限于对亲情的感怀,而是由此推延至所有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人和物。如丁尚彪初到日本时,发现现实与理想相距甚远。他辛苦申请到的语言学校,只是日本政府人口政策的一部分,而自己也只是这个政策的一个牺牲品。但是面对这个昙花一现的小学校,这个让他希望破灭的小山村,丁尚彪却没有任何抱怨。相反,在离开日本前还要故地重游,深情地注视着破败的校园、荒废的校舍,并感恩地把它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因为在这里开始了他人生的另一个篇章。   二、幸福,须在苦难中追寻   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这种精神不只是儒家的教义,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意识或潜意识,成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或民族性格。”②这种潜隐的心理结构,具体落实在每一位普通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即便他们遭受到了难以想象的磨难,他们却展现出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坚忍,因为他们在困苦之中对未来充满希望,因此“中国人很少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即使处在极为困难的环境里,他们也相信终究有一天会‘否极泰来’,‘时来运转’”③。   丁尚彪夫妻,为实现让女儿接受他们心目中最好的教育的梦想,所进行的奋斗历程充分显现出乐感文化精神在普通中国人身上所显现出来的豁达乐观。他们遭遇了一代人的不幸,在“文革”中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美好的人生年华在上山下乡中悄然流逝。由于没有文化,重新回到上海后,他们只能挣扎在生活的最底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