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明君良臣肖像册》目鉴与考证(上).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君良臣肖像册》目鉴与考证(上)   有关明清两代的影像研究一直是文博领域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罕见的《明君良臣肖像册》的出现,引发出众多的学术问题,无论从书画鉴定的角度、图像考证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关涉到明清两代帝王将相的“写真像”的认知(即从明代“江南画派”、明末清初的“波臣画派”,再到清代康乾盛世时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等人的“西洋画法”一直是对“肖像写真”的追求)、太庙与功臣祠影像的供奉(明清两代的功臣是如何选择的、明清两代的差异为何如此之大等)、明清两代所区分的“大影”与“小像”的实际功用到底有何区别、画像赞在明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等等诸多的学术问题。   本《明君良臣肖像册》35对开,计70开,对题画像赞,绘帝王像5帧,功臣像28帧,为66开。前有明人篆书引首“明良真像”四个大字,每字一开。肖像画绢本设色,对题文字黑白纸本,蝴蝶装,册页高40.8厘米,宽31.3厘米,画心长32.2厘米,宽25.3厘米。从本册对题画像赞里的弘治时期史家、刑部尚书“彭韶赞日”(彭韶(1430―1495),字凤仪,谥惠安,福建莆田人。天顺元年(1457)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员外郎、郎中、四川按察副使,按察使、广东布政使)的引用,可知此册是根据明弘治朝的肖像画而画的,并采用了晚明以来最典型的“波臣派”画法。全册计有朱元璋皇父朱世珍、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宪宗朱见深、明世宗朱厚熄5位帝王,28位功臣计有刘基、徐达、常遇舂、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等7位开国功臣和宋濂、王伟、章溢、解缙、方孝孺、周忱、彭韶、陈碹、杨士奇、吴讷、于谦、李阳、丘溶、陈献章、罗伦、蔡清、杨一清、谢迁、王鏊、胡世宁、湛若水等21位功臣耆儒。如同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一样,此册也选择有二十八功臣。本册肖像君臣像共计33帧,是目前见到的“小像”最多的册页之一。   据历史记载,历代帝王将相的影像,如宋代帝王后妃像原先多为各处神御殿、天章阁及钦先孝思殿所供奉。至靖康之难,宋高宗奉神御南下,崇祀于景灵官及各宫观内。元灭宋后,两浙宣抚使焦友直将临安的经籍图书文物呈进,由海上运至大都,两宋帝后画像随之入藏元内府。据《元史?祭祀志》记载,元代在皇室专用的寺庙附设有专门供奉历代帝王御容的神御殿,旧称影堂。我们今天通称的“影像”实际上是指自明代开始的从皇宫到民间都流行的“大影”和“小像”,明清两代通称为“影像”。   所谓“大影”是指穿朝服的全身衣冠像,通常挂在祖庙、宗庙、家庙、影堂或客厅当中。明代皇家的挂影像地点,明初是在文华殿西室,中晚期是在南薰殿内。今天在北京、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尚能见到明代皇家的“大影”传世作品。所谓“小像”专指穿便服的半身像,也是明清衣冠像中最主要的样式。宫廷“小像”与民间“小像”的区别很大。皇宫“小像”多是依据宫廷粉本(底本)而画,或是皇帝颁旨由宫廷画家或专门的画工所画,有相当的保密性质,其流程受到皇宫大内的诸多限制与太监们的监视,特别是在明代皇宫还受到西厂锦衣卫的看护。而民间“小像”的创作与绘制无论是在材料、画法和观念上,都受到画工眼界的限制,有多种形态:贵胄官僚、文人士大夫之属的“小像”多是行乐图、雅集图、巡行图等;以忠臣孝女为题材的历代忠臣烈女图,在明代初期十分盛行,尤其是到了晚明,随着刻板技术的高度发达,在各类书籍中的插图中随处可见历朝历代的皇帝功臣小像。民间画工的画像随意性相当大,服饰、姿态、情形、体貌特征千人一面者居多。比较一致的是他们都是按照《画工口诀》来画的,如“坐五站七”――坐像是五个头高,站着是七个头高。明清两代的民间画像使用的材料通常与皇宫用料无法比拟,且要求也不同。皇宫小像是为太庙、功臣祠而画的,其服装、冠饰都是依照像主生前的地位而定的;民间小像则完全是为了家族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底本”,并不关心穿什么服装,文人更多的是穿儒士服。   目前学术界一种观点认为“小像”是“大影”的粉本(底稿),或者是为了保存影像资料而画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小像”和“大影”一样,也是独立的作品。此册《明君良臣肖像册》是没有署款的“小像”,究竟是宫廷绘制,还是民间所画?既然是根据弘治朝的肖像画而绘,却采用了明末清初的“波臣派”画法,这又如何解释?本册的绘制时间是明末,还是清初?究竟是何人所画?此“小像”究竟是“大影”的粉本,还是独立的作品?      《明君良臣肖像册》的目鉴      第一,此册装裱是明末清初的装裱样式,包浆自然,用明代苏州绫子镶边。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是典型的晚明装裱,即苏州裱、扬州裱的混合装裱册页样式。影像部分是苏州裱,画像赞部分是扬州裱。既有苏州裱的素净清新、典雅大方,又有扬州裱的纯朴厚实、古色古香,对题二面各有不同,各取其长。   另外,明清两代的册页开本都是偶数,此册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