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一、谒墓      巴黎近郊的葛瑞兹(GRETZ)市镇宁静的出奇,空气散发出雨后清香。已是下午五点,夏日的骄阳仍然似火,我携妻、女儿随熊师母丙安女士同往市府公墓谒熊秉明先生之墓。   这一天是2008年8月7日,距秉明先生2002年12月14日“去时”相隔五年多了。虽然时光飞逝,可我对秉明先生的怀念则是刻入灵魂的。市府公墓座落于城中,熊先生墓由黑色花岗岩垒叠,庄重凛然,三石矗立成对称状,恰如他艺术、理论相渗化的哲学人生,碑体的简括与线条的精神正是他坚实卓立的雕塑风格之显现。石质铮亮,镜面可鉴,它是法兰西土地上永不磨灭的中国墨!也是秉明先生一生对中国文化核心――书法之钟爱的形象写照。吴冠中先生曾在《铁的纪念》一文中写道:秉明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应当获诺贝尔奖。可见这中国墨的文化意义,这纪念碑的历史定位。   碑,由碑基、碑身、碑冠组成。碑基象征逝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碑身是逝者生命、生活的综合;碑冠则表示逝者精神指向与后人评价。熊先生的碑身上铭刻着“Pin Min HSIUNG(1922-2002)”,单纯的只有一个名字,是苍茫世界的一个符号存在。碑以“天”为冠,这契合了熊先生淡泊明志而胸罗无形的哲学境界。碑基周围泥土湿润,石子放光,花儿竞开,辨不清是东、是西、是南、是北,周围墓碑上的石雕小天使映衬在熊先生碑体里,仿佛欲飞向人间……   我已忘乎,久久伫立,似见秉明先生的微笑。我深知这碑的设计者熊师母丙安老师的一番苦心,碑基的花坛上也显著地刻着她与秉明先生的名字“PM-AN”,生与死,命运相依,阴阳两极,秉明依然有知……      二、夜访      1996年我工作于荷兰欧洲陶艺工作中心,是年12月赴巴黎。去巴黎看那美术史上令我钟情的名作,也想去拜访熊秉明先生。因1993年我曾读熊先生著《关于罗丹日记的择抄》,心为所动,这本数十年前的日记影响了中国美术界,其卓见已深入人心。可这次拜访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2001年由杨振宁先生促成,熊先生访问南京大学并受聘担任名誉教授,应邀为南京大学百年校庆创作了大型雕塑《孺子牛》,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作品,也使他实现了让“牛”回归祖国母土的文化理想。在我放大“孺子牛”作品期间,我们于南京――巴黎之间书信频频,他希望我去巴黎工作室看看。访问艺术家工作室,远比看已完成的作品过瘾,在那里有艺术生命的胚胎,有阵痛后问世的第一声啼哭,有作品生成过程中艺术家心路情感历程,有诸矛盾碰撞、分离、交合……,有天机、有秘密。这次访巴黎,尤为重要的事情是看熊先生工作室,以圆旧梦。谒熊先生墓的当晚心潮忐忑,与熊师母谈论往事至夜间12点,我无丝毫倦意,师母见状知道我欲看熊先生工作室,自然也很兴奋,亲自驾车去。先生的工作室在同城的旧居,几分钟即到,时天空略有细雨。工作室并不大,可灯亮时,工作室每一个角落都放射出摄人的艺术之光。那些以石膏直接雕塑的头像,冷峻中微泛诤隋的温润,那熟悉的塑痕,刀法是千锤百炼的句读,是熊先生哲思的斟酌。这里有我太熟悉的《鲁迅》、《父亲》、《母亲》,也有他为前妻之母瑞士老太太所塑的像,那与《母亲》迥然有异的形象却同样有着母亲的慈祥。室内有他闻名的锻铁雕造之《鹤》系列,也有他所塑的各类人物头像,那些头像的表情有种本然的凝定、庄严、精粹。这是熊先生第一次见到他的老师纪蒙(Gimond)作品时的感觉,这种感觉迁移至我,乃至我对秉明先生作品的认识也印记着这样一种视觉判断。最能显示秉明先生内在本质的是他的《牛》和《骆驼》系列,这里不仅记录了他对故土的眷念,也体现了他对雕刻本体的诠释。   雕刻要能充分表现其存在的生命力必须依赖强烈明确的立体感,而强烈明确的立体感是由严密的“面”所构成的。熊先生以面与面构成的脊成为抽象表达,建立雄深而厚重的体,直达精神之源,它借助自然沧桑变化的山体与河流,及其裂变与重构的张力特征以塑造形体,这一切统一于熊先生对宇宙哲理、人文情怀的关注中。这是熊先生对雕塑语言发展的独特贡献。在西方现代主义兴盛之时,熊先生熔铸东方天人同化的自然观于其间,使得牛与骆驼成为巨峰险崖、大地与山峦,充盈着生生不息的自然伟力。如果说熊先生在怀素、张旭、梁宽与八大山人之间找到了铁线的生命承载,并通过造鹤表现悠游的出世之境,那么牛与骆驼则表现了现世进取的意识。工作室里也有许多我从未见过的作品,已被尘封。一件《云南马帮》的造像拙趣妙生,这在他作品题材中是罕见的,作为学者型雕塑家,熊先生抒情所依托的对象鲜见现实生活全身人物像。在他看来,头像可以哲思,动物可以抒情,全身体态的表现则易于情节化与生活化。而这“马帮”使我勾起对他《回去》一文的回忆:我将走自己的路,我想起昆明凤街茶店里的马锅头的紫铜色面孔来,我想起母亲的面孔,那土地上各种各样的面孔……那是属于我的造型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