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花鼓戏音乐创作的继承、借鉴与革新
湖南花鼓戏传统音乐因地域、人情、生活习惯等因素,形成了以打傩腔、洞腔、川调、民间小调为主的声调体系,各个声腔又衍生了多种地方性风格的曲调、曲牌,每个曲调,又由不同调式、不同旋律组成。这些传统音乐从民间的民歌、山歌、地花鼓等音调中吸收了无比丰富的营养,也是历代戏曲艺人在继承与突破中,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世代累积的结果。在风格上有的气氛粗犷、喧嚣热闹;有的清淡秀雅、悠扬流畅;有时轻快活泼、喜庆跳跃;有的音调如诉如泣,极富感染力。花鼓戏传统音乐的选材大部分来自民间,因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了浓厚的地方风味和生活气息,所以深受湖南人民的喜爱。
湖南各地城市中、老年人和农村的大部分农民,他们喜欢传统的花鼓戏曲调中有板有眼、结构极其规整的上下句和冗长跌宕、粗犷、高亢的各种拖腔,在劳作中、闲之余吟唱花鼓调子,被视为主要的精神享受。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花鼓戏音乐正经受着时代的挑战、要求和影响,观众对花鼓戏音乐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有了变化,他们的审美习惯有了新的选择和要求。同一个戏,在不同的地方(相对城市与农村)演出,所产生的演出效果迥然不同。城市中的青年人、知识分子拥戴奔腾和欢快的跳荡节奏和优美抒情、清新典雅的曲调旋律,观众多层次的审美需求,产生了纵向隶属传统与横向联系的冲突。如何让花鼓戏音乐表现当代生活,适应时代发展步伐;如何摆脱戏曲观众结构的老龄化,让更多年轻人群体加入到戏曲殿堂;如何创作出旋律美、韵味美、个性美并受群众欢迎的花鼓戏音乐,对从事花鼓戏音乐创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花鼓戏音乐的改革成了必然趋势。
花鼓戏音乐的改革将现时的花鼓戏音乐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固守传统、不求变异不对,抛弃传统而求突变也不对,湖南花鼓戏应在发展传统音调的基础上体现时代特色,在体现时代特色的前提下,革新传统音调。新中国成立以来,花鼓戏前辈们的音乐创作对花鼓戏的革新有着借鉴和集成的价值,它的创作技法的革新是成功的。在创作中既没有轻率地抛弃传统、照搬西洋及其它剧种的模式与创作技法,也没有死抱传统、排斥西洋与兄弟剧种的先进技法,而是有主见地、不拘一格地兼容并蓄。新的技巧手法,在前辈们的实践创作中也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在湖南乃至全国广为流传的经典曲目、经典唱段。
创作剧目《喜脉案》,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曲调“花石调”其结构功能的基础上,运用西洋作曲技法中主题旋律发展的方法,设计人物主题音乐,将它们贯穿全剧,使全剧音乐风格十分统一,而人物唱腔音乐既有花鼓特色,又具有优美抒情、清新灵动、个性鲜明的特点、再用移位、离调、转调、旋律扩展等手法,依次发展出众多的变体形式,以贯串在剧中唱腔、过门及场景音乐中。
转调技法作为构成音乐色彩对比、推动旋律发展、曲式变化的手段之一,在花鼓戏音乐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现代戏《野鸭洲》中“金堤柳林披薄纱”唱段,首先用明朗的C调描写荷花充满喜悦的心情寻找柳正刚,然后转入属调G调,以突出荷花看到了柳正刚在劳累一天后还忘我地学习而产生强烈的爱慕之情,最后又转回C调,以表达荷花对柳正刚坚定的爱念。通过转调,拓展了乐思的发展空间,准确的描写了荷花起伏不平的内心变化,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这无异于在花鼓戏音乐创作技巧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补锅》中的“手拉风箱”唱段,唱腔旋律取材于本剧种的洞腔,通过吸收湘南的民歌音调融会贯通于唱腔中,新的曲调不仅散发着浓郁的花鼓风格,而且旋律充满了新的活力,曲调面貌焕然一新。
《花烛恨》中王大人唱段,在板式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上下句格式,借鉴兄弟剧种多样的结构,并糅合“还魂调”、“劝夫调”、“南数板”传统曲调,发展出散板、快板、慢板、数板、垛板、散板全新的板式结构,使音乐更好地为剧情、人物服务。
在前辈们花鼓戏音乐的创作中,还有很多手法和技巧,如通过改变传统曲调调式骨干音的“换骨十字调”;糅合多个传统曲调组成新的曲调;运用民间音调创立新的曲调等。通过他们几十年努力,逐步形成了湖南花鼓戏剧院的音乐改革路子,为我们今后花鼓戏音乐创作积累了很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实践证明:新技法的不断使用,在传统的基础上连绵出新,也可以形成新的传统,使之保存下来。
花鼓戏音乐的革新,只有在把握传统“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其它艺术门类的养份,大胆借鉴西洋现代作曲技法,才能使花鼓戏音乐这颗生命之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作者单位: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责任编辑:晓芳
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