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黄纬禄,一生情牵“两弹一星”.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纬禄,一生情牵“两弹一星”   他曾是那个对着飞翔的竹蜻蜓产生奇思妙想的顽童,是一位留学海外又毅然回国的有志青年,他从一名无线电技术人员成长为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他用自己的一生亲历并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同时,他幽默、乐观的人格魅力为在沙漠戈壁上坚守的科研人员们带来了欢声笑语。他就是“航天四老”之一、“两弹一星”功勋人物黄纬禄。      1、1916年12月18日,黄纬禄出生在安徽省芜湖市一个普通教师家庭。小时候,他特别贪玩,但就是在玩耍中完成了他航天兴趣的最初启蒙。看着一只只竹蜻蜓旋转着飞向空中,黄纬禄开始了他的奇思妙想:能不能做一个飞弹,顶上装上几个竹蜻蜓做动力,让它一直飞?初中时,他学习了杠杆原理,高中时,又学习了液压传动知识,他脑海中竹蜻蜓的构想也日益具体和清晰。图为高中时期的黄纬禄。      2、高中毕业后,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进了中山大学电机系,但第二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他在战火纷飞中度过了一段颠簸流离的大学岁月。1940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当时的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材厂重庆分厂工作,先后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还认识了大学同学的妹妹刘汉菊,两人一见倾情。图为工作后的黄纬禄(中)。      3、1943年,恰逢英国工业设计协会在中国招收一批大学毕业生到英国实习,当时共有31位来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过关斩将,被确定送往英国,黄纬禄就是其中之一。在英国,他先后被分配到伦敦的标准电话电缆公司和剑桥的马可尼公司实习。在英国他不满足于在某一个车间学习一种技术,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了解英国工厂产品的生产流程和经营管理模式,并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电视。图为在英国实习期间的黄纬禄。      4、在他实习期间二战愈演愈烈,经常能看到德国的飞机在伦敦上空盘旋,他所在的工厂被V-1导弹夷为了平地,他在窗前看到了V-2导弹在空中爆炸,几次险中求生。二战胜利后,他在伦敦博物馆见识了一枚货真价实的V-2导弹,并了解了其基本原理,成为最早目睹火箭导弹的中国人。当时他就坚信:中国一定能够造出自己的火箭导弹。为了有能力报效祖国,实习结束后他选择留在英国继续深造,攻读了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硕士学位。图为抗战胜利后他(右一)和同事在伦敦的草坪上享受阳光。      5、1947年,黄纬禄毅然放弃了在英国工作的念头,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开始从事无线电研究工作,毛主席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用的话筒,就是他和同事们的杰作。第二年,他与一直鸿雁传书的刘汉菊喜结连理,日后这位性情温顺的妻子极尽贤妻良母的本分,使得黄纬禄能够后顾无忧地投入到他热爱的导弹事业中。      6、50年代中期,中南海怀仁堂聚集着中国陆海空三军的将领和全国的科技群英,在那里黄纬禄聆听了钱学森做的报告,他介绍了国外航天技术的发展情况,表达了发展祖国航天事业的理想。黄纬禄心底也开始生发对中华航天事业的壮志豪情。1957年,他调到了我国刚组建的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单位――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他被分配到二分院从事火箭导弹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从此掀开了他投身航天事业的新篇章。图为黄纬禄(后排右七)在颐和园休养时留影。      7、中国的导弹研制过程走的是先仿制后自主设计的道路,黄纬禄他们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仿制苏联的P-2导弹,他在控制系统组发挥了技术带头人的作用,带领同事们昼夜奋战,刻苦钻研。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响彻太空,从此在浩瀚星海中有了一颗中国人制造的卫星……伴随着蒸蒸日上的航天事业,黄纬禄攀登着一座又一座事业的高峰。图为黄纬禄在观看弹上设备。      8、1970年7月,在南京长江大桥上,为了完成潜地导弹入水深度实验,黄纬禄和其他科技人员每天都要钻进蒸笼般的弹体内,忍受着炙人的热浪和有毒的化学气体,排查着电子迷宫般的成千上万个电子元件。在他的指挥下,那次实验非常成功,并由此开创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台、筒、艇”三步发射试验程序,为国家节约了上亿元的成本。1982年10月12日,一枚洁白的火箭推动着箭体上装备的战略导弹像一条巨龙冲出海面,腾空而起,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潜地导弹的强国之一。图为1985年“巨浪一号固体潜地战略武器及潜艇水下发射”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黄纬禄(右一)排名第一。      9、黄纬禄一年四季奔波于生产厂、试验场、发射场、研究院,有时在大漠戈壁一待就是几个月。为了获得产品试验的参数,要常常进行高温、低温、风暴、淋雨等恶劣条件下的验证,他们总是在最炎热的地方或最寒冷的时令开展工作。图为黄纬禄(中)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