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谢稚柳的书法艺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谢稚柳的书法艺术      “意兴偏随沈醉好,墨未浓时,春被催成早,舞袖临风杨柳袅,鸾笺笔阵龙蛇扫。?发飘烟成一笑,无尽流光,总是抛人老。头上霜丝梳更少,酒痕应褪狂颠草。”这是谢稚柳先生所作的《蝶恋花》词。谢稚柳先生是以古书画鉴定名重当代,以绘画成就名扬五洲的,书法对他来说,实是余事。然而从他的这首词中,却表露出他对书法――尤其是草书的钟爱。   谢稚柳先生逝世已经七年了,今读到他的草书长卷,不免赞叹,被其精湛的艺术所感动,更感觉到他的书法与其绘画、鉴定成就相得益彰,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中庸》道:“致广大而尽精微,”通观谢稚柳的艺术生涯,其学书轨迹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是吸收期,第二是溶化期,第三是突变期,他是从广博而走向精深的。   谢稚柳1910年生于江南名城常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祖父、伯父及父亲皆为前清秀才,并有《谢世家集》传世。他既受家庭的熏陶,又得乡土之灵性,爱上了书画艺术。童年时期,他就学于寄园,从江南名儒前清进士钱名山研习诸子百家及诗赋文辞,并支持他课余研习书画,并将所藏碑帖书画任意让他取阅,加深了他对书画的兴趣。钱名山的书法初学颜鲁公,继学汉隶,后又沉迷北碑,而晚年又喜怀素,这对谢稚柳有着深远的影响。谢稚柳以后致力于行草书的创作,与此不无相关。钱名山是位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而又极富气节的人,为人刚直不阿,乐于助人,经常鬻书赈灾,这些都潜入谢稚柳意识的深层,谢稚柳在许多回忆文章中屡屡提及。所以,谢稚柳自幼在书法吸取时期受到了钱名山的巨大感染,从颜体到北碑,再到汉隶,与其丹青一样,日见长进。对谢稚柳产生重大影响的是钱名山将陈洪绶的书画作品给他临摹,从而启发和坚定了他探索陈洪绶艺术的道路。陈洪绶古拙清狂的画风和瘦劲超逸的书风成为他日思夜摹的对象,虽然他此时主要研习的是绘画,可日复一日的领悟,年复一年的追摹,书法也不由自主地向陈洪绶风格转变。而这个转变,却是非常了不得的转变,这在当时北碑书风盛行、帖学书风依旧炽热的时代,取法以绘画名世的陈洪绶,无疑是走的一条险径。      三十年代的书坛,山水画大多推崇石涛、四王;花卉画多宗朱耷、恽格,而任伯年、吴昌硕余风尤炽。此时谢稚柳选择师法陈洪绶,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与时人的不同之处。因而,谢稚柳自十九岁那年告别寄园、告别家乡到南京工作后,便脱颖而出,于二十五岁那年在《京沪周刊》发表了《陈老莲传》而名噪于世。然而谢稚柳觉察到,作为一个艺术家,只有在同前人、今人不同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他开始了艺术上的广泛吸收和消化,法传统、师自然、广交流。他的花鸟画从明溯宋,自下而上进行探索;他的山水画自宋而元,从上而下吸收;他的书法则在明末诸家中广泛吸收。他的花鸟画从研究徐熙的落墨法中得到启发,开创了落墨新风;他的山水取范宽气势,李成、燕文贵笔法,摸索出一条新径,而书法在此时则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陈洪绶风格,书法的学养、兴趣在不断地延伸和拓展。   谢稚柳当时的书画造诣,就得到同道的推崇,其友徐悲鸿曾有诗赞他为“书画一门未易才”,而他又是在许多书画好友的艺术交流中来实现对象化转移,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艺术创造。他与张大千、徐悲鸿、于非?结伴游黄山;与黄君璧、张大千、于非?、方介堪同游雁荡;以后还应徐悲鸿之约,与张大千一同游桂林。以此师法自然,开阔胸襟、增加交游,从大自然中吸取养份,和同道的交流中得到启发。谢稚柳在书法艺术上有长足进步,是在抗战爆发到重庆任监察院秘书之时,当时于右任为监察院院长,章士钊、潘伯鹰、沈尹默均在这里任职。与这些诗人、书家朝夕相处,经常在一起作书论诗,互相交流,使谢稚柳诗、书大进。尤其是他与沈尹默、潘伯鹰订为忘年之交,经常临池弄翰,倾谈深宵,他们之间话题最多的是二王和旭、素书法,、以后谢稚柳的书法摆脱陈洪绶而转向黄山谷、怀素和张旭,都与他们之间的交谈、交流产生的影响有关。当时出版的《谢稚柳画集#8226;二集》即是由沈尹默题签作序、潘伯鹰手书目录的,从中可窥见他们的深厚友谊。   1942年,谢稚柳应张大千之邀,赴敦煌考察石窟艺术。在莫高窟,谢稚柳与张大千各有所求:张大千是追求临摹,想把自己的人物画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谢稚柳追求的是研究敦煌艺术风格流派,著《敦煌石窟记》和《敦煌艺术叙录》两书,开创了国内敦煌研究的先河。1943年,谢稚柳又出任中央大学艺术教授,从事美术史的研究。由于这两个原因,使他更注重艺术深层规律的探索和思考。他将思维的成果,转化为创作,山水画风也一变为鲜明而不失古雅,并连续在重庆和昆明举办了个人画展。这个时期,他已在研究美术史的同时研究书法史,试图将自己的书风从黄山谷草书和怀素草书中蜕变出来,开始上溯宋、唐。再者,他在绘画上学古而出新意的睿智已藏于书法实践之中,预示着他的书法艺术将有峰回路转之变了。      引起谢稚柳书法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