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片《末代皇帝》的狂欢化色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影片《末代皇帝》的狂欢化色彩   [摘 要] 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8226;贝托鲁奇执导的影片《末代皇帝》在很多方面具有巴赫金研究中的狂欢化色彩。本文拟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角度对该影片进行分析,该影片中对溥仪登基大典、大婚以及“文革”时期批斗场景的展示,显示了狂欢节仪式中的核心精神,即交替与再生、死亡与更新的精神;溥仪、婉容和文绣虽然贵为皇室成员,可是仍然有着人性的追求;对性的渲染,显示出对皇权的消解,是对自由生命的彰显。   [关键词] 《末代皇帝》;狂欢化;溥仪      电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是历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北京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8226;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以溥仪的家庭教师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为构架,以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及其他相关著作,创作了这部反映个人独特观点的传记电影。该影片在1988年度第6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创下9项提名、9项获奖的百分之百得奖纪录。很多人给予这部影片很高的评价,我国学者邹霆在《影片〈末代皇帝〉的启示》中称赞这部影片:“既体现了中国博大深邃的传统文明,又反映西方文化界眼睛里的东方文化。”①   该片用闪回的手法来展现溥仪命运的沉浮:1950年,末代皇帝溥仪被作为战俘从前苏联押回中国,他企图自杀。自杀未遂的他回忆起往事:3岁时登基成为皇帝;6岁时清朝被推翻,他被幽居在紫禁城内;私人教师庄士敦教会了他西方式生活;17岁时按照清宫制度娶了婉容和文绣;3年后,冯玉祥的部队将他赶出紫禁城;后来在日本人的拉拢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日本战败,溥仪成为俘虏,经过十年的改造后,被特赦释放。影片最后,溥仪以游客身份重游了紫禁城,看着自己曾经生活的地方变成了游览胜地,他不禁心生感慨。   目前,对影片《末代皇帝》研究的论文并不多,这部影片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鉴于影片中浓重的狂欢化特色,笔者将从仪式的狂欢化、人物的狂欢化和性的狂欢化这三个方面分析影片《末代皇帝》。影片中对溥仪登基大典、大婚以及“文革”时期的批斗场景的展示,显示了狂欢节仪式中的核心精神,即交替与再生、死亡与更新的精神;溥仪、婉容和文绣虽然贵为皇室成员,可是仍然有着人性的追求;对性的渲染,显示出对皇权的消解,是对自由生命的彰显。   一、仪式的狂欢化   影片《末代皇帝》中,存在着狂欢化的仪式,这些仪式显示出其独特的外在特点,同时,也具有意蕴深刻的内在特点。溥仪的登基大典、大婚和“文革”时期的批斗场景,无不显示出巴赫金理论中仪式狂欢化的特点。中国当代学者陈阳在《“狂欢化”理论与电影叙事》中阐释道:“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本身就是复调和多义的,用它来考察电影表现,首先还是应该从狂欢节仪式和它的种种变体形式入手。”②笔者将从影片中的登基大典、皇家婚礼和“文革”时期来探析仪式的狂欢化。   狂欢节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就是给国王加冕和脱冕。当代学者程正民在其著作《巴赫金的文化诗学》中这样解释狂欢节上的加冕:“狂欢节上有一种重要的仪式和形式,就是笑谑地给国王加冕和脱冕。……不过这种加冕是暂时的,本身便包含着后来的脱冕。脱冕仪式和加冕仪式恰恰相反,要扒下他身上国王的服装,摘下皇冠,夺走权力的象征物,还要讥笑他,殴打他。”③加冕和脱冕,体现了交替和再生的精神,是狂欢式世界感受的核心,“它还说明任何制度和秩序,任何权势和地位(指等级地位),都具有令人发笑的相对性”④。这是在狂欢节里能感受到的重要内容。巴赫金认为:“国王加冕和脱冕仪式的基础,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的核心所在,这个核心便是交替与更新,死亡与再生。”⑤登基大典标志着旧统治者的结束和新统治者接管权力的开始。   在该影片中,溥仪的加冕仪式是在慈禧太后去世后进行的,慈禧太后的死,是旧政权瓦解,而溥仪的登基,则预示着新政权的产生,这个仪式充满了死亡与新生的意义。溥仪的登基大典,本应该是庄严肃穆的,可是这个象征权力和等级的仪式却被影片中的蝈蝈消解了。溥仪对文武百官的参拜丝毫不感兴趣,三岁的溥仪在龙椅上手舞足蹈,后来被大臣手中的蝈蝈吸引,至此这个庄重的仪式被彻底消解。   溥仪登基之后,在他成年后举行的皇家婚礼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他的大婚是他成为成年人的标志。在这个仪式中,导演眼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纷纷登场,皇家宫女、戏班给西方人提供了一个观察东方文化的视角。   影片中有一幕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国,红卫兵上街批斗,被批斗者中包括战犯管理所的监狱长,年迈的溥仪向孩子们抗议,说监狱长“是老师,是一个好老师”,然而却无人理睬。一群身穿军装、系着红袖章的女孩子围成一个圆圈跳舞,他们头上是夕阳辉映下微笑着的毛泽东的巨幅画像。在柏拉图的寓言中,太阳代表真理,此处太阳的象征意义和柏拉图的恰好相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