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慈母情深》教研咏叹调
一唱三叹
——《慈母情深》教研咏叹调
一、首唱——星光在水一方
时光追溯至一年半前——
那次,我经学校语文教研组推荐携《慈母情深》一课参加柴桥片语文教学研讨。不曾想,一个美丽的教研情结就在这里悄然萌生。
当时,在反复研读课文之后,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思路:在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段深入咀嚼,体会母亲之“苦”,进而从“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句话切入,感受“母爱”的无私、伟大;并有机插入课堂练笔,读写结合,升华情感。但是,这并不是令自己满意的教学设计。文中值得品味的、需要抓的“点”比比皆是,怎样筛选?怎样在这篇略读课文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怎样自然不着痕迹地触摸人物情感?我颇费了一番心思,但又一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在教后研讨的环节中,很多同行对这堂课的看法与自己有“不谋而合”之处,大家踊跃的发言给了自己不少启发,但是具体的改进思路和操作方法,一时间没有过多涉及。所以,当评课结束的时候,心里有点触动,有点迷茫,也有一种急于突破的冲动。评课的过程,犹如让我看见迷雾之外的几个光点,当你努力去追逐的时候,却发现它依然“在水一方”。其实,同样的困惑,一样也属于参与活动的其他教师。
我以为,活动就到此为止了。因为照一般的思路,能带给活动者一些启示,就是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了,至于具体的改进措施——不可能立竿见影吧!
二、重唱——顺梯层层攀爬
那天,校长找我:“关于《慈母情深》一文的教学,你想过改进策略吗?”
我老老实实摇头。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那种急于突破的冲动已被抛到脑后,犹如泛起涟漪的湖水又趋于平静。
校长说,一般的教学研讨,往往就止于“评课”这个环节了,那天活动的时候,他和大家一样,也有许多的问题和继续研讨下去的热情,这使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在校本教研的方式上来个“一唱三叹”,搭起脚手架层层攀爬呢?
我心中一动,探究的热情又被点燃了!在校长的帮助下,我们教研组从《慈母情深》教学研讨开始,尝试走一条“反思互助,团队研讨、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新路子。
于是,组内的郑依云老师接过了我手中的接力棒,开始酝酿《慈母情深》的“改进版”教学。
反思互助
校长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材料:有他在杭州学习期间积累的他自己和另几位语文骨干教师对于《慈母情深》一文的“磨课札记”,有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教学实录,有另几位专家关于《慈母情深》的多维解读以及评课笔记,有一线教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心得……让我、郑依云老师和另两位这课有过教学尝试的教师进一步解读、研讨。
读着读着,我的心灵开始敞亮,思维的触角向水母一样徐徐张开,变得敏锐起来,我对文本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并对自己原先的教学进行了深层的反思:原来是从读者的角度去体察“慈母情深”,逐渐转向从叙述者的角度去体察,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原来觉得这篇课文该抓的“点”太多,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之感,现在却觉得隐隐有一条文脉可“拎线串珠”;原来觉得情感的触摸与语言训练之间不能有机融合,现在觉得两者之间本来就可“水到渠成”……
我们以互助的方式,结合我第一次的教学心得与郑依云老师反复交流,切磋。建立在第一次教学的基础上,新的教学设计线条清晰起来了:以“聚焦关键,品慈母心”为经,以“揣摩心理,悟爱母情”为络,架构起研读文本的立体网,让学生灵动地穿梭在语言文字间,品文悟情。
在郑依云老师的“改进版”教学中,教学的流程简洁顺畅了,训练重点更为“少而精”,而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却更为贴近了。原来的不少困惑得以迎刃而解!
团队研讨:
那天课后,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满足感,觉得这几天的努力真的很值得。看着大家,也是一样兴奋又若有所思的神情。
——原来,当缠绕内心的困惑终于烟消云散,当我们登上一个新的阶梯,这种豁然开朗的滋味如此快乐!
团队研讨活动开始了。这研讨有别于以往的评课。我们针对两次教学活动的不同呈现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有老师分别分析两堂课的各自的特点;有老师提出第二次教学的美中不足;有老师在为进一步改进出谋划策……
但大家更热衷的是透过现象去探求本质:通过两次教学活动的纵向比较,我们从教学效果的提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有老师说:我原来上课时对课文重点词句非得“穷追猛打”,现在看来不仅不能面面俱到,而且要非常“精简”,但如何选好“聚焦点”、串好“聚焦点”、品好“聚焦点”,真的是一门学问,必须细细地钻研文本,这个“点”才会千呼万唤始出来……
有的说:教师的情感投入说来简单做来难,其实也不是“做出来”的,我们读文本,不能单单以读者的角色去读,而应该从作者、学生、教者不同的角度去品读,体会,情感自然而然地慢慢契合……
最后,大家不由得把目光聚焦到“文本细读”这个关键点上。
三、再唱——倾听专业引领
在我们研讨热情方兴未艾之时,校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