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弘觉寺塔地宫出土的正统瓷盖罐.docVIP

南京弘觉寺塔地宫出土的正统瓷盖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京弘觉寺塔地宫出土的正统瓷盖罐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由于官窑瓷停烧,加之缺乏明确年代的陶瓷实物,故在古陶瓷史上被称作“空白期”。南京博物院王志敏先生根据对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玉带河出土瓷片的研究,初步提出了“空白期”瓷器断代标准,这些在他的遗著《学瓷琐记》中有记载:近20年来,也陆续发现有正统纪年墓葬出土的青花瓷,南京博物院所藏南京南郊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中出土的5件青花瓷和1件龙泉窑青釉瓷盖罐是最早一批有确切正统纪年可考的珍贵资料。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出现,对正统瓷的认识也越来越明确,这批瓷盖罐的重要性也越发彰显,尤其在仿古瓷充斥古玩市场的今天,它们对于收藏爱好者加深对正统瓷的认识有莫大助益。   1957年,南京市南郊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中出土了一座金刚宝座塔(图1)。在以往发表的资料中,它也被称作“鎏金喇嘛塔”,而实际上,鎏金喇嘛塔只是这座金刚宝座塔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此塔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是由4个瓷盖罐、l座砂岩须弥山基座和铜鎏金曲登塔(鎏金喇嘛塔)三部分组成。      根据对地方志的考证,弘觉寺位于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西峰,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当朝司空(注:东汉时以大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中央政府的最高长官,南朝延续)徐度因山上有辟支佛窟,而于其下创建佛(仙)窟寺。唐代易名长乐寺,禅宗法融于此创立了佛教禅宗的“牛头宗”。法融禅师(594~657年)俗姓韦,润州延陵(江苏丹阳县延陵镇)人,为禅宗的地方性派系牛头派的创始人。牛头宗曾是中国当时的另一个禅学中心,因其前六代祖师皆在牛首山弘法而得名,又因位于长江下游金陵的南岸,故又名“江东禅”的牛头禅。但是在南宗兴盛以后,其被石头、临济一系完全融合了。唐大历九年(774年)牛首山长乐寺曾建七层宝塔。南唐后主改名弘觉寺。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改崇教寺。明初仍名佛窟寺,正统年间改名弘觉寺。清乾隆年间为避乾隆皇帝弘历名讳,改名为宏觉寺。弘觉寺塔于明代重建,塔内有许多题记,时代为明正统五年(1440年)至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之间。最早的题记由一位名为赵妙玉的女子所题,位于塔的第四层东北门上――“正统五年三月初四赵氏妙玉”,题记的内容未见发表,这个题记的时代同《嘉庆新修江宁府志》中弘觉寺于“正统年间改名弘觉寺”的记载大致吻合。正是这个题记的年代,使得弘觉寺塔地宫中出土的文物具有了较高的研究价值。   弘觉寺塔地宫中一共出土了6只瓷盖罐,5只是青花瓷,1只为龙泉窑青釉瓷。其中4只青花盖罐置于红砂岩须弥山基座的四角。由于弘觉寺地宫是1956年学生游玩时被发现的,未经过科学考古发掘。龙泉窑青釉暗花盖罐和1只青花缠枝莲盖罐(图2、3)虽然出土于地宫,但在地宫中的具体位置现在很难确定。下面介绍6只瓷盖罐的概况:   龙泉窑青釉暗花莲瓣纹盖罐(图2)通高9,7厘米。浅灰色胎,胎质坚致。矮圈足,圈足内外均斜削,不甚平整。盖面微微上凸,无钮,子口。施青釉,釉色葱绿,晶莹肥厚,开细小片纹。暗花装饰,盖面饰花卉纹,罐肩饰四瓣花叶纹,腹部分饰3组宽大的莲瓣纹。龙泉窑在明早期曾经专门为朝廷生产过瓷器,《明实录》上有朝廷于饶州(景德镇)烧青花,于处州(今龙泉)烧青瓷的记载。   青花莲纹盖罐(图3)通高13.9厘米。釉感相对平滑,釉质滋润,腹部作菱花式造型。罐肩部饰3枚折枝梅花纹,腹部饰3组花卉纹。   青花莲纹盖罐出土时位于红砂岩基座四角的后排,通高14.2厘米。盖沿和罐子的造型为不甚规矩的宽瓜棱式,罐子腹部饰缠枝莲瓣纹。胎、釉和工艺与图3盖罐基本相同。   青花开光杂宝纹盖罐出土时位于红砂岩基座四角的后排,通高14厘米。胎釉和工艺与图3盖罐基本相同。   青花开光杂宝纹盖罐出土时位于红砂岩基座四角的前排,通高13.3厘米。胎质洁白细腻。盖为宝珠钮,子口,盖沿为菊瓣式,罐腹部呈细瓜棱形,平底微内凹成浅圉足。白釉微泛青,釉质肥腴,釉表有橘皮纹。青花发色略显灰暗。砂底,外底线露胎处可见火石红痕迹,底部有糊米底痕迹,腹部有明显接痕。盖面纹样为九瓣莲瓣纹环绕一周。盖罐腹部绘3枚开光杂宝纹,开光内分别绘方胜、铜钱、珊瑚等杂宝。   青花开光杂宝纹盖罐出土时位于红砂岩基座四角的前排。通高13.4厘米。纹样、胎釉和工艺与图3盖罐基本相同。   5只青花盖罐的纹样、釉色、青花发色和工艺有些许差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1 砂岩基座上前面的2只绘开光杂宝纹,后排的2只分别饰开光杂宝纹和缠枝花卉纹;另一只不在砂岩基座上的青花盖罐,腹部的主题纹样也是缠枝花卉纹。在肩部纹样上,置于砂岩基座上的4只青花盖罐一致,都是莲瓣纹,不在基座上的一只是梅花纹。在尺寸上,前面2只较后排的2只稍微小一些,符合透视原理,在塔前凝视整个金刚宝座塔时4只盖罐的比例显得很匀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