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吉州永和窑瓷球与《蕉阴拍球图》.docVIP

南宋吉州永和窑瓷球与《蕉阴拍球图》.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宋吉州永和窑瓷球与《蕉阴拍球图》   今年《收藏》第5期刊布了郑州上街区唐墓新出土的一只青花罐,其上描画一人挥杆击球的情景,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有关捶丸的图像。2002年泰安市岱庙遗址出土一块捶丸人物图石刻,石上一名儿童头梳双髻,软巾包扎,分腿而立,外罩束腰长袍,内着宽松裤子,右手持球,左手持棒上举。图中球似偏大,手不能盈握,棒端呈弧状弯曲,棒柄自上而下逐渐变细,球棒整体呈“L”形。今年《收藏》第4期介绍的一个宋代瓷枕的枕面上画一儿童捶丸图,芳草地上一名孩童席地而坐,右手挥动一根长棒,正向身边的球击去,棒头拐曲膨大。3幅画面表现同一主题,凝固的瞬间却不一样。   关于捶丸用球大家也有讨论,认为那些直径几厘米大小的圆球就是捶丸之球。宋代有不少瓷场烧造过瓷质圆球,各地收藏品中并不罕见,南宋吉州永和窑也烧造过各种花色的瓷球。笔者以为对这些瓷质圆球的用途应具体分析,给出科学结论。   论及捶丸,几乎无一例外地要与宋代佚名(旧题苏汉臣绘)《蕉阴捶丸图》(亦名《蕉阴击球图》图1)联系起来。庭院中的芭蕉绿荫下,两童子一左一右相距数步,正在拍球游戏。左边童子右腿跪地,左腿蹲屈,身侧右倾,右手持拍,扫地横推,全神贯注,正欲拍推自己眼前小球滚击对方之球。右边童子面向左方,双脚并拢,弓身站立,右手握拍,左臂抬起,盯住对手,局促不安地看着球的滚动。原本坐在案后的孩儿母亲也情不自禁起身前倾,右臂曲肘支撑于案上,左手搁于右臂之上,饶有兴致地与身边的丫环一起耐心地观看两个孩子戏玩,似乎急待拍球的结果,四人的目光同时聚焦于童子所欲击打的小小球体上,构思巧妙,情节生动。      《蕉阴捶丸图》为南宋时作,画面主题为拍球,我们认为所画游戏不同于元、明画中的捶丸,两者不可混为一谈。现将捶丸与拍球进行一番比较:   一、人员的年龄差异。参与捶丸的大都为成人,或年龄较长的少年。虽然上述枕上画中儿童年龄不大,可从其席地盘坐的姿势和面前没有球窝来看,他不过是在随意模仿。拍球比之捶丸,形式规则简单,要求不高,适合于髫龄儿童戏玩。因而拍球者年龄少小,属于低龄儿童游戏。   二、手持的器材不同。捶丸击具为长棒,棒头弯曲膨大,击球力量较大。其制作讲究,秋冬之季最宜取木制棒,并用牛筋、牛胶加固;柄用南方大竹制作,取其刚坚厚实。拍球者手拿短小薄板,制作简单,推拍之力不大。   三、击球的姿势区别。捶丸,乃击球、打球,动作幅度较大,要求有力。捶丸一般取站立姿势,挥杆击球远去,近者平推球滚入窝。拍球者则蹲跪下身,或弯腰低首,单手持拍,平地轻拍。   四、参与的人数不等。捶丸比赛既可分组,亦可单对。以参加人数的多寡又有相应的不同名称,多人参加的叫“大会”,七八人参加的为“中会”,五六人参加的则为“小会”,而三四人的称为“一朋”。最少的是两人,叫“单对”。而拍球则为二人互对,一对一玩耍,《蕉阴捶丸图》表明,参与拍球游戏不如捶丸那样人数较为随意。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另一幅南宋婴戏绘画,名为《小庭婴戏图》(图2)。图画描绘了庭院中竹石之旁,四个男童嬉戏,其中两童为一件玩具发生争执,一童夹在中间劝架,另一孩童则赶紧躲开。他们身边正在游戏的玩具放置一地,两只小球和一把拍子散于其中。球与拍形同《蕉阴捶丸图》,亦为拍球游戏。   五、活动的场地相迥。捶丸活动的场地大,方圆数丈或百步,地形多变化,凹凸不平,间或设有障碍,设有球窝若干。拍球场地简单,一般庭院不大的一块平地即可。   六、游戏规则各异。捶丸规定三击之内球如入窝,即判得一筹(分)。大会赛20筹、中会赛15筹、小会赛10筹为满,按赛计算胜负。凡违例犯规者,判输一筹,严重者加罚一筹。现在我们无法细知拍球规则。由于拍球只在两人之间进行,那么规则肯定简单,笔者推测以一方拍击球而击中对方之球即为胜。   七、所用的球不同。就大小而论,捶丸之球较大,岱庙捶丸人物图石刻上少儿右手抓的球体偏大,不能盈握。而从《蕉阴捶丸图》上球与人物的比例看,拍球之球要小得多。   《丸经》记载,捶丸之球取材为坚固的赘木,即树身上结成树瘿的部分,其木质纤维绞结紧密,十分牢固,且富弹性,轻重适宜,久击不坏。球也可以角骨制成,坚硬不易击碎。宋诗云:“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从诗中可以看出捶丸击球有力,球有弹性,可以空中飞行。木质或角质球体较轻,又富弹性,用做捶球合适。      宋代拍球之小球不可能以当时生产工艺极为复杂而贵重的玻璃(时称琉璃)为材质。而瓷土与玻璃一样较易加工成为标准圆体,经火烧硬度大增,加之材质价廉,适合作冲力不大的拍球活动之用。宋代各地瓷场在大量烧造生活和陈设用瓷的同时,亦生产了不少娱乐器具,作为拍球用的瓷球,不过各地瓷球的大小还是有些差异。   宋代吉州永和窑址制作的瓷球直径大都约为3厘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