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法自然,源于生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师法自然,源于生活   摘要本文以石湾杰出的陶艺大师为例,阐述了石湾陶艺创作中“师法自然,源于生活”的原则,以及这一原则对指导现代石湾陶艺创作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生活性,师法自然,陶艺大师      1引 言      石湾陶艺自明清以来,成就卓著,涌现的许多艺术品为世人所瞩目,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与其“师法自然,源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密不可分。在历史上,石湾窑从来都是民窑,陶艺的创作具有更多的自由性和原发性,这与岭南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作品充满生活之美,表现出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      2石湾陶艺的生活性      石湾陶艺的传统题材大多来自于社会生活,散发着芬芳的生活气息,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整体上说,石湾陶艺之所以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广泛地反映了人民大众鲜明的生活。长期从事中外陶瓷研究的新西兰人路易?艾黎曾给石湾陶艺以高度评价,称其所塑造的题材是中国人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添了人们家庭生活中的活泼气氛[1]。   在石湾陶艺作品的特色中,生活性表现得尤其突出,形成了石湾现实主义陶塑艺术的优良传统。石湾艺人的创作模特儿往往是他们的叔伯兄弟、邻里街坊,所以从渔樵耕读到士农工商,都被塑造得形态逼真,出神入化。饮酒、弹琴、下棋、拍蚊、扪虱、挖耳、骑牛、打樵、耕作、买卖、说唱等艺术形象,坐卧各异,不拘一格,充满自然清新的生活本色。   石湾艺人们还创造了众多饱含岭南人特质的艺术作品,如对于劳动群众形象的处理,往往都是上裸、下跣、短裤、蓑衣、笠帽。作品“抽大碌竹烟”、“倒泻蟹箩”、“好大靓蕉”、“夏夜招凉”等,都是岭南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内容平凡琐碎,外观上是俗文化的形式,在艺术内涵上却很高雅,让人在欣赏中获得美的感受。   其他历史及神话传说人物,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时迁盗甲、姜太公钓鱼、八仙闹东海、果老倒骑驴、黛玉葬花、晴雯补裘等,艺人们也都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把他们塑造成有血有肉的形象。因为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仙佛道人物,都是“人”的化身,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如铁拐李可以在“貌丑心善”的人中找到类型,行者武松可以在“好抱打不平”的人中看到影子,诗仙李白可以从“饱读诗书”或“喜欢饮酒”的人中找到借鉴,这些都是艺术创作的“宝库”。      3陶艺大师的创作实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审美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动反映。因为艺术源于生活实践,生活才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所以每个艺术家都常感到:与生活相形之下艺术是贫乏的[2]。石湾历史上产生的杰出陶艺家,都是因为他们能够自觉地深入生活实践,勤于观察,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   一代陶人潘玉书便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典型,他经常在茶楼酒市观察各类人物的动作表情特征,创作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相传有一次,当时已经很有名气的潘玉书为客人造像,交货之日,他居然亲手把塑像打碎了。因为他在与客人的攀谈中,发现塑像的右手放得不自然。他认为一处失之于自然,全局皆受影响,破坏了整个塑像的情态。“打烂重塑”的故事反映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对待艺术创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在石湾传为美谈。“贵妃醉酒”是潘玉书的代表作品之一,只见贵妃秀面微倾,双目低垂,形态丰腴典丽,雍容自若,把似醉非醉的美人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联想起《长恨歌》中“云鬓花颜金步摇,侍儿扶起娇无力”的诗句。据说潘玉书在创作此作品时,苦无头绪,数易其稿仍不遂心意,一日约妾同饮,突然灵机一动,将爱妾灌醉,观其醉态,她步履轻摇,玉躯斜倚的娇媚,诱发了潘玉书的创作灵感,于是就有了石湾陶艺界“灌醉侍妾作模特,吟诵诗篇塑贵妃”的说法。   清代名家黄炳,以善于塑制各类动物而著称,他师法自然,创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据传曾遇一耍猴艺人,即付工钱让小猴于家门前表演再三,边观察边取泥塑其神态。黄炳的陶鸭维妙维肖,神态活现,好像浴罢归来,嘎嘎地欢快鸣叫,人称“黄炳鸭”。“宝鸭穿莲”更是其中的精品,陶鸭扑翅引颈,巧穿翠莲,两眸生辉欲语,形象栩栩如生。相传黄炳创作时,曾在一个荷花池中流连数日,观察水鸭嬉戏。黄炳塑造的动物形象之所以形神俱备,就在于他自觉向大自然学习,对生活体验深刻。   老艺人区乾也擅长动物陶塑,他认为要如实地塑造出动物的形态并不难,但要捕捉到动物的情态却并不容易,他说:“一定要观察研究活灵活现的动物,才能抓住活生生的姿态。”他凡要做什么动物,都习惯到大自然中去揣摩、观察它们的形体特征、结构比例与各种动态等。据说他为了观察马的各种情态,甘心给人做马童。解放后,他深入部队观察战马的各种活动动态,创作出了著名的作品“战马”,膘肥体壮,骨骼坚实,双耳直竖,势如破竹,两眼圆睁,灼灼闪动,那张静而欲动,筋肉紧绷的嘴,表现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