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巷汝官窑及前期窑址的发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公巷汝官窑及前期窑址的发现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张公巷汝窑窑址的发现,文物界对汝瓷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关于汝窑瓷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过,甚至愈演愈烈。本文作者为当年张公巷官窑窑址的发掘参与者。本刊记者亦对当下汝窑瓷的市场进行了综合分析。      张公巷窑址的发现与发掘      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被发现后,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汝官瓷的试制和研究推断宋廷御用汝官窑有可能建在汝州州衙附近。历经十多年的寻找,笔者先后在汝州城内文庙发现了汝官瓷残器、瓷片、独特的青釉瓷片,并发现了大量宋代配釉用的原料,但窑具迟迟未能发现。2000年4月下旬,有一户居民在张公巷处旧房改造,笔者闻讯赴现场捡到了十余片匣钵残片,这些残片非常独特,有装烧工艺品的桶式匣钵,也有装碗用的漏斗式匣钵。其桶式匣钵底部中间有圆孔,大小不等,有一片匣钵底部直径达47cm,而圆孔直径是6cm。还有一片匣钵底部直径36cm,而圆孔底部直径16cm。笔者反复研究断定此处无疑是一处非常重要和独特的窑址,并立即向河南省文物局汇报。河南省文物局对此非常重视,马上派人于2000年5月8日对张公巷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挖掘探沟东西宽2.5m,南北长10m,深度在3.5m左右。当挖至宋代地层时,出土了大量的匣钵残片,并有两件匣钵非常完好,一件是盘式匣钵,一件是漏斗式装碗用的匣钵。并出土了大量独特青釉瓷片,工艺非常讲究,支钉痕如油菜籽那么大,薄胎薄釉,胎色呈现灰白,并出土了不少古钱币、玛瑙粒和少量素烧过的胚片以及火照等。由此可见,张公巷窑址是一处非常重要的窑址。可惜的是,由于保护不利,当地居民把探沟回填后又盖起了房屋。      为了搞清张公巷窑址,在当地文化局的支持下,笔者走访了不少群众,据群众提供的线索,于2001年4月13日用直径5cm的探铲,在张公巷一居民院内打下了两个探孔,其中一个探孔出土了60多片素烧胎片及4片独特青釉瓷片,其中一片厚度仅2mm。当地文化局办公室当即向河南省文物局汇报。河南省文物局非常重视,派人于2001年6月对张公巷进行第二次挖掘。掘面40平方米,当挖至宋代地层时,大量素烧胎片叠摞堆积,在古瓷窑址发掘史上都是罕见的。这些素烧胎片大片的极少,一般只有月季叶大小,能辨认出器形的极少,胎片厚薄之均匀,制作之精细,在陶瓷史上少见,其出土的青釉瓷片工艺继承了清凉寺汝窑的支烧,而且有创新发展,足部直、矮形成了独体的风格。出土的匣钵品种繁多,桶式、碗式、盘式、盂式应有尽有。      张公巷汝官窑前期窑址的发现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笔者在大峪一带寻找汝瓷烧造原料的过程中,发现当地群众在大峪东沟窑址西边建宅院挖窑洞时出土了窑具、瓷片。而当时此窑址出土的瓷片基本上是临汝窑中常见的供群众日常生活用的碗、盘一类,虽然有的盘也是支钉支烧,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大峪窑群的众多窑址都是这种情况,虽然这个地方出土的碗、盘更加精细,釉色是独树一帜的粉青色,当时认为它只是临汝窑中的佼佼者。而且此窑址与大峪东沟窑址之间仅隔30m左右,刚开始笔者还认为它们应同属一个遗址。在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发现后,笔者将此窑址出土的瓷片和张公巷窑址出土的瓷片作对比,发现这两处的瓷片釉色和内部结构完全相同。这样笔者才认识到,原来的大峪东沟窑址与后发现的大峪东沟西窑址并不是同一个遗址。由于大峪东沟西窑址深埋地下距地表两米多深,如果不是群众挖窑洞也不可能被发现,当时所见器物瓷片仅见碗、盘之类,还不能判断此遗址与北宋官窑有关。不过凭笔者多年来寻找文庙汝官窑遗址和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的研究认为,张公巷北宋官窑前期窑址可能就是大峪东沟西窑址。在张公巷窑址发现后,汝州市的古董店迅速增多,近期以来,笔者在这些古董店惊奇地发现了大峪东沟西窑址出土的板沿擦足支烧盘残片、板沿满釉支烧盘残片、荷口碗残片、平底小足支烧钵残片。还有底部中间带有“一” “二”等数字的板沿盘残片。经过进一步了解,原来由于当地煤窑挖煤时从窑址下过,遗址断裂下陷,住户搬迁,群众在破窑洞内挖出瓷片流入古董市场。         张公巷窑址出土文物的研究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匣钵,品种多样,制作普遍精良、规整,每件匣钵的底部和边沿处都有碱土,其目的是防止匣钵粘连,增加匣钵使用次数。匣钵使用次数越多,产品成色越好,成本越低,并能防止产品落渣。其桶式匣钵底部往往有圆孔,这些圆孔起到缩小窑内温差和提高产品的成品率的作用。汝州四乡遍布临汝窑,其匣钵制作粗糙,品种单一,基本上都是装碗用的漏斗式匣钵。而张公巷的匣钵和临汝窑匣钵完全是不同风格,显然是官办窑场。   此次张公巷窑址出土的典型青釉瓷片,色泽非常少有,在博物馆中能见到的只有上海博物馆存的4件青釉瓷片。薄胎薄釉,最薄的尚不足2mm,制作精细,施釉极其均匀,带支钉的器物支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